群策群力

语意出自汉代扬雄《法言·重黎》。秦末汉初,楚汉相争,结果楚败汉胜。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大败,自刎乌江。临死前,他对仅剩下的 28 名骑兵说:“吾起兵至今八岁,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

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接着又说:“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当即向包围得密密层层的汉军奋勇冲去,斩兵杀将,猛不可当,果然把汉军吓得纷纷倒退。最后,在乌江边上,乌江亭长预备好了船只,请项羽渡江,逃回江东。项羽不肯,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于是自刎而死。

汉代的学者扬雄在《法言·重黎》中评论刘、项兴亡时说:楚、汉相争。所以汉胜楚亡,是因为“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在这里屈是“尽”或“竭” 的意思。扬雄这句话是说:汉王刘邦尽量发挥、利用了众人的智谋和力量; 而项羽却只凭一人的“匹夫之勇”,没有充分调动部下的积极性和采纳他们的建议。这才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什么“天之亡我”。

扬雄的这句话,后来既演化为“群策群力”,也逐渐成为领导者所时刻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韬略。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领导者不能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借助集体的力量,只凭个人“单干”,起码是个不称职的领导者。正如毛泽东同志 1943 年发表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的,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时,这也是领导者的重要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