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应对

谈判中,问题提出随意性很强,内容无所不包、尤其是在一些质询性的谈判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或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时候,谈判者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进行答对。使用“模糊应对” 法可以摆脱困境,获得谈判的成功。

周恩来总理有一次在印度总统府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有位女记者问总理:

“你已是 62 岁的人,看上去气色异常好,你如何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饮食?”

周恩来回答说: “谢谢你,我是一个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的。” 周恩来用模糊语言进行了回答,收到了令人叫绝的效果。

在外交谈判中,这种“模糊应对”法是一种常用的谈判技巧。比如: “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访问贵国。” “对此,我们已经注意到了。”

“很遗憾,我无可奉告。” “这一点,我们大致⋯⋯” “就整个来讲⋯⋯”

等等。

这里使用了模糊语言的意义,既回答了对方的提问,又为以后的关系发展留下回旋余地。

外交谈判中,要慎用某些传递重要信息的模糊语言。

1972 年,田中角荣作为战后第一位日本政府首脑来到中国。在宴会致答谢词时,有一句话差点给两国关系投下了阴影。

田中角荣说:“过去几十年之间,中日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周恩来问:“你对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怎么理解?”

田中角荣再次表白:“给您添麻烦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并不那么简单。我是诚心诚意如实表达自己赔罪的心情⋯⋯”

造成田中角荣反常地再次表白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了解所用的模糊词语

——“添了很大的麻烦”,在中国人听来,是对日本过去的侵略罪行所采取的一种轻描淡写的态度。因为这一模糊词语在汉语中语意太轻了。

可见,在谈判中要准确运用模糊语言不是那么容易的。“模糊应对”法往往体现了急智。情急生智,往往有妙招。

著名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比赛时,踢进的第一球, 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 “手球有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

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风度,又在规则上维护了裁判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