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

淳于髡,战国时齐人,滑稽多辩,身材矮小,是历史上有名的矮子,但屡次出使他国,未尝受过屈辱。《史记·滑稽列传》说,那时,齐威王荒淫无度,常常通夜饮酒作乐,不理国事,因此,局势混乱,诸侯都来侵伐,国家危在旦夕,而没有人敢进谏。淳于髡知道齐威王爱猜谜语,便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于是勤于政事,加紧治理国家,厚赏忠于职守、管理地方卓有成效的即墨太守,烹杀重贿王室左右以求虚名的何大夫。齐国上下大兴务实之风,大小官吏无敢文过饰非, 竭尽全力管好各自的政务。同时,整顿兵马,加强国防,抵抗侵略。诸侯都畏惧起来,纷纷把侵夺的土地,归还给齐国。

又《史记·楚世家》载,春秋时的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终日沉醉于女色歌舞之中,下令说:“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以谜语谏楚庄王道:“有只鸟栖于山上,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说: “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伍举你出去吧,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了。”仍然我行我素,更加荒淫无度。大夫苏从冒死以谏,楚庄王说:“你不知道进谏杀头的命令吗?”苏从说,“如果身死而能使君王明白, 臣死而无怨。”楚庄王于是开始尽心政务,诛杀佞人,任用贤才,用伍举、苏从治理国家,全国庆幸,楚国大治。

《韩非子·喻老》、《吕氏春秋·重言》都有关于“一鸣惊人”的记载, 文字略有不同。楚庄王说:“这鸟三年不动,说明意志坚定;三年不飞,是为了让翅膀丰满;三年不叫,是为了体察民情。”叙述情节亦有不同。

从统治术角度来看“一鸣惊人”,主要是说成竹在胸,平时无特殊表现,

默默无闻,实际上准备着,一旦酝酿成熟,开始行动,就能使国人拥护。下属振奋。

胸有宏图大略的政治家、谋略家,绝非每日喋喋不休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人,而是深谋远虑,持重老成,看准机会再讲话,并且不讲则已, 讲则服众。

从卧龙先生久居南阳僻壤,未出隆中而提出三分天下,到明太袒的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见解,无不证明“一鸣惊人”是一种重要的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