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8.4.1 质量成本费用项目的关系

质量成本项目

降 低 质 量 成 本 的 措 施

A.降低评价与预防成本

B.提高评价成本 (加强检查筛选)

C.加强工作质量控制

D.提高预防成本

预防费用

1/24

1/24 1/24

2/24

筛选检验

1/24

3/24 2/24

1/24

工序控制

1/24

1/24 4/24

2/24

内部故障

1/24

12/24 8/24

4/24

外部故障

20/24

3/24 2/24

1/24

合 计

24/24

20/24 17/24

10/24

由表 8.4.1 可以看出,如采取措施 A,即降低评价与预防成本,将导致外部故障很高,因为预防成本低,必然产生很多不合格品,而对这些不合格品又未严格检查把关,大部分将流入用户手中,因而外部故障必然很大;如果采取措施 B 即加强检查筛选,严格把关,阻止了大量不合格品流入市场和用户手中,因而外部故障就降低,但代价是内部故障增加了,但总的损失还

是比采取措施 A 时有所降低,即从 24 降到 20。一般认为,从内部与外部故障来看,即使两者损失相同,也宁可增加内部故障,而减少外部故障。因为发生外部故障,还会导致企业的信誉下降,从而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无形附加损失,这往往是极其严重和无法估量的;采取加强工序控制的措施 C,在生产过程 中尽量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虽然内部故障增加了一些,但总的质量成本却有较大下降(即降至 17);最后,采取措施口即增加预防费用,虽然数量有限,但效果最好,质量总成本下降最为显著(即降至 10)。

60 年代初期,美国工业企业尚未普遍推行质量成本管理,质量专家菲根堡姆作过一个分析:一般企业内、外部故障约占质量总成本的 70%,鉴定成本占质量总成本的 25%,而预防成本最多不超过 5%。这样的管理模式,必然造成经济效益低劣。因为 70%的故障成本,完全是由于质量的缺陷造成的。为此,工厂为了挽回信誉,就尽量从产品中剔除有缺陷的不合格品,便付出了 25%的鉴定费用。从而导致预防费用不得不降低。这样,缺陷品将继续增加,又使检查筛选费用随之增加,从而导致一种失控的恶性循环。菲根堡姆进一步指出,如果实行以预防为主的全面质量管理,着眼于降低不合格品的产生,实行合理的抽样检查,不但可以降低鉴定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而且内部故障成本也会显著下降。这样的结果,假定预防成本增加 3%—5

%,质量总成本可以下降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