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理标准

上面谈到要积极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无非就是要使产品的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化的水平。所谓产品质量标准的国际化,就是要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标准、规范、规格在国际间求得统一。但是由于国际间贸易往来和合作的发展,仅有产品质量的国际化已经远远不够了,随之而来的要求是质量管理的国际化。质量管理的国际化是在质量标准国际化的基础上更提高一步,着眼的不是产品,而是生产产品的企业组织,因为只有合理而科学的质量管理组织作为基础,才能真正保证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国际化的实现,并取得国际间相互的信任,从而有利于国际间的合作和贸易往来。

1928 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经过不断发展、改组和扩大,积几十年之经验,特别是美、英、德、法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化经验,通过多次会议的反复讨论与研究,终于在 1987 年发布了 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该标准发布后,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承认并共同遵守。这个标准有三件重要意义的工作:一是对质量和质量管理的主要名词术语进行了标准化,在概念上做到了统一和规范,使人们有了共同的语言;二是提出了质量体系的概念,并规定了在不同环境下的几种质量保证模式及每种模式的质量体系要素;三是提出了质量认证的程序和要求。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使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得到相互信任和认可。我国从 1988 年颁布了等效采用 ISO9000 的国家系列标准 GB/T10300,到

1992 年改为等同采用 ISO9000 系列国际标准,即 GB/T1900O-ISO9000。为统一企业质量体系评审,破除技术壁垒扫清了道路,当前的问题是大力加强对国际标准 ISO9000 的贯彻和实施。这项工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逐步落实到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这套标准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范围来看,都具有指导性和通用性,对提高产品质量和使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有很强的适用性,欧美和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在贸易活动中用它来评价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现在我国有不少中外合资企业,外方对其中的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也提出了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把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模式向国际标准靠拢,使企业的质量体系始终按GB/T19000 系列标准运转,实现质量管理的国际化。关贸总协定(GATT)“东京宣言”明确指出,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认证制度要以国际标准为依据,我国今后对此别无选择。

为了更好贯彻国际标准,我们必须加强质量体系和产品的认证工作。首先,要培训一批高层次的认证审查人员,并得到有关国际组织的注册登记。要下决心建设一批有权威的认证机构,以便我们的机构和认证人员,不但能对国内企业组织评审,还能承担国际组织的任务,对他国企业进行评审和认证。我们已经有了六个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可的认证机构,它们分别设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但总的看来,还刚刚在起步,还需继续发展和提高。

总的说,为了贯彻国际标准我们要强调四个结合:

  1. 贯彻国际标准与建设外向型经营机制相结合

应从经营思想和经营战略上加以转变,在经营思想上要从长期以来重产值、重数量、重速度的轨道上转到以质量为中心的质量效益型的轨道上来; 在经营战略上也要实施三个转变:一是在市场开拓方面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二是在产品品种上要从品种单一转向多能机、多品种、多规格和高技术含量的方向上来;三是从生产上要转向外向型、生产经营型方面来。

  1. 贯彻国际标准与落实质量职能相结合

要把质量体系要素按其职能逐渐展开,落实到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身上,并建立以质量职能为核心的考核系统。

  1. 贯彻国际标准与强化基础工作相结合

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即严格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进出厂检验;严格贯彻工艺纪律;严格生产现场的物流控制;严格质量标准的考核。

  1. 贯彻国际标准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进行产品结构改造,工艺改造,设备改造,劳动组织合理化改造,努力加强技术状态管理或控制。

总之,贯彻国际标准要同深层次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