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的损失
生产者的质量损失包括因质量不符合要求,在出厂前和出厂后两方面的损失。其中既包括有形的损失,也包括无形的(隐形的)损失。有形损失是指可以通过价值计算的直接损失,如废品损失、返修损失,销售中的包装修理、退货、赔偿、降级降价损失;辅助生产中的仓储、运输及采购中的某些损失等。据统计,生产和销售中的损失约占总损失的 90%,其中废次品、返修、返工、包装不良等又是主要因素。目前,许多地区的企业正在开展提高产品投入产出一次合格率活动。这是减少生产者质量损失的有效手段。国外开展的“无缺陷生产”、“零公差生产”、“ppm 级”管理也都是减少生产
者损失,最终减少消费者损失的重要措施。
生产者损失除了上述有形损失外,还存在另一部分所谓无形损失。例如, 由于产品质量不好,影响企业的信誉,使订货量减少,市场占有率降低。这种损失是巨大的,且难于直接计算,对于企业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有时会导致企业破产的严重后果。
另外还有一种无形损失,就是不合理地片面追求过高的质量。不顾用户的实际需要,制定了过高的内控标准,通常称之为“剩余质量”。这种剩余质量无疑会使生产者花费过多的成本,那些不必要的投入造成了损失。为减少这种损失,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必须事先做好认真的调查,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应用价值工程的理论,进行深入的价值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功能,使功能与价格相匹配,以提高质量的经济性。事实上,提高质量水平,就可能要增加投入,这样必然会使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价格的提高。而价格的提高, 可能会使产品在投放市场后失去价格优势。
在无形损失中,通常存在着机会损失。所谓机会损失,是在质量管理范畴中求最优的概念。在质量形成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质量优化的机会,例如寻求设计中的最佳寿命周期、最佳产品性能质量水平,寻求制造中的“零缺陷”、最佳工序能力指数、产品的最佳保修期等。上述类似最佳值会带来最佳效益,而实际效益与最佳效益之差就称为机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