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第一节 质量效益与质量损失

一、质量效益与质量损失的关系

当前,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和重要目标,这已经成为广大职工的共识。当然,企业的经济效益同许多因素有关, 但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我国许多企业正在推行质量效益型管理模式,并受到广泛重视。如果把提高效益作为目标,则产品质量就是最根本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产品质量不好的企业,能有好的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蕴藏在产品质量之中”这句名言已经被世界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所证实。只有减少与质量有关的损失,对效益才有贡献, 损失和效益是对立的统一体。目前,这种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我国许多地区的行业和企业,都在努力开展减损活动,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国内一些部门和省、市的统计分析,当前我国工业企业的下合格品损失是很大的,约占工业产值的 10%左右。甚至更多。仅按上述比例计算,全国每年的不合格品损失超过于亿元。例如,据我国某省的初步统计,近几年来,平均每年损失 200 多亿元。实际上,这只是财务“帐面”上的数字,真正的损失数额要大得多,只是其余的损失部分已经被其他“帐面形式”掩盖了。事实上,我国确实有不少地区的不合格品损失量比上述统计数字要大得多。例如, 据有关质量监督部门粗略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全国县以上企业仅废品损失一项就约 150 亿元至 180 亿元。国外一些专家认为,工业企业的不良品损失,要占到制造成本的 20%-30%。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朵兰(J.M. Juran) 在他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一书中形象他说:“在次品上发生的成本等于一座金矿,可以对它进行有利的开采。”我国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据某市 1991 年对 500 多个企业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一年中由于开展减损活动,使企业的合格品率,等级品率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减少损失约 1 亿多元,开采了“矿中黄金”。

但是,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仅仅属于企业内部的质量损失范畴, 不良品损失犹如水中冰山,暴露在水上面的显见比例并不大,而大部分隐患和损失都潜在水面下。实际上,质量损失应该是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 由于质量不满足规定要求,对生产者、使用者和社会所造成的全部损失之和。它存在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中,涉及生产者、使用者和整个社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