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的行为及其改变

行为由动机所引起,然而,影响和制约行为的因素却不仅仅是动机一项。一次具体行为的发生、进展及其后果,决定于行为的发生和进展的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以及行为者本人的身心状况等因素。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因素,即行为主体(员工)状况和环境状况。对于同一个人来说,环境的不同会导致行为的不同;对于同一环境来说,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因此,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德国行为科学家勒温有个著名的行为公式:

B=f(P·E)

公式中,B 代表行为,P 代表人,E 代表环境,f 是函数。其意思是:人的行为等于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勒温在列出这一公式时强调指出,在解释某种行为时,不把个体与环境统一起来研究是没有意义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与行为有关的,在行为者心理上引起反应的那些事物。例如, 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来说,他周围的环境因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物理环境与人际环境,前者如光色环境、声音环境、气温环境、作业空间、设备工具状况、作业现场的卫生状况等等。这些物理因素在劳动者心理上造成的反应,主要是完成任务的信心大小、劳动者心情好坏、劳动乐趣有无等等。例如,美国一家工厂从农村招募一批农民来做工,这些农民过去习惯于露天作业,经常吹到田野的风,他们一进工厂就抱怨工厂里太热大闷、温度太高。工厂对调节气温和温度的通风设备进行检查后发现运转正常,气温和温度也符合要求。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呢?问题主要在于这些新工人对环境的感觉,他们从来没有在窗无一扇的大厂房工作过,厂房的空调通风口安装在 50 英尺高的天花板处,无怪乎人们感觉不到空气流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也很聪明。行为科学家让工厂管理部门在通风口处悬一些飘带,这样工人虽然感觉不到风,但至少可以“看到”风,工人们就停止了抱怨。这个例子说明物理因素的改变能够影响生产,并且这些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造成的。因此,在考虑物理因素变化的影响时,必须从更加复杂、更加微妙的心理力量的角度去考虑。

人际环境主要是指员工与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劳动者在心理上造成舒畅、愉快、友好、和睦、融洽等感觉。人际环境因素同样也是由员工能感知并做出反应的事物所构成的。

人的因素主要指行为者的各种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各种心理因素诸如人的认识、情感、兴趣、动机、能力、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其中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意义的则是人的需要和动机。

人的因素属于内因,环境因素属于外因。在二者的交互作用中,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虽然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受环境影响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人的行为由于受到内在因素支配,也可以不受外界环境左右而“出污泥而不染”或者“拒腐蚀,永不沾”。

人类行为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因而具有可变性。行为固然是可变的,但是,要有目的地改变人们的行为并非易事。行为的改变有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如图 15—9 所示。

群体行为
个体行为
态度
知识

需要时间的长短

图 15—9 改变行为所需的时间和难度

一般地说,知识的改变较为容易,人们通过读书,学习等各种信息交流途径均可提高其知识水平,改变其知识结构。态度的改变要比知识的改变困难一些,因为态度中带有情感成分,并非理智能随便驾驭的。并且态度的改变往往受到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不仅由动机决定, 同时还会受到态度的意向成分和由性格决定的习惯的影响,改变的过程更长,也更困难。而难度最大、花费时间最长的是群体行为改变。因为群体本身是一个“力场”,群体的意识、规范、传统、习惯制约着每个成员的行为。并且群体行为也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的简单算术之和,它既包含有群体内部的磨擦和内耗,也包括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而产生一个新的行为形态,群体行为的改变,必须首先针对整个群体,改变群体规范,才能使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减轻压力,使行为改变变得容易和自然。

行为改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参与性改变与强迫性改变。

参与性改变主要是通过让成员个人参与制定目标,讨论计划,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并为行为方式改变做好态度准备,从而在思想上产生积极的认同感,在这种新的认识基础上自上而下地产生新的行为,比较积极和自然。并且这种改变比较持久而有效,适用于成熟水平较高的群体和个人。

强迫性改变是由上级组织自上而下地颁布新的法令和规章制度,强令执行,从而达到行为改变。这种改变花费时间较少,但应有必要的权力作基础, 它适用于成熟水平较低的群体和个人以及特殊情况或非常时期。

行为强化是指通过行为结果对动机的反作用以达到对行为的巩固或减弱。强化有正负之分。正强化是指对人的行为给予肯定,使之保持、巩固与发展;负强化是指对人的行为给予否定,使之减弱或改变。在正强化与负强化之间还有一种自然消退法,即对人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种行为的轻视和某种程度的否定。一种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强化,往往会逐渐消失。

在一般情况下,正强化的刺激效果较好,它能够使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而负强化的刺激则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和压抑感,因而效果较差。但是,由于现实情景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因此,究竟采用哪种强化方式以及如何采用,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这就要求行为强化必须建立在对人、对环境的

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并且掌握强化的时机和行为结果的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