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 MBA 教育发展方向探讨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机制特别是竞争机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质量的管理一定会越来越成为决定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基本要素之一。

MBA 教育应该是为“明天”所作的工作。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的 MBA 教育亟待进一步发展。这里,对我国 MBA 教育的发展走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与建议。

  1. 建立国内办学单位之间的竞争、交流机制,促进工商管理人才的整体培养优胜劣汰、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工商管理教育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征。一个缺乏竞争的 MBA 教育体系是很难有大发展、大创举的,创设我国 MBA 教育的竞争格局已势在必行。

第一,招生要形成一定规模。

MBA 在中国作为一种新的学位形式,应有大的发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批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熟悉其运行机制,而又了解中国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人才。要在我国 1 万多家大中型企业和百万家工商企业中,都有一名我国自行培养的 MBA,必须加快 MBA 的培养步伐。开展 MBA 教育的高校,其招生一定要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不仅满足本地需要,还可录取相当比例的外地学生或学员。国家在社会有需求,招生有来源,学校有条件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必对各院校招生人数限制过死。

第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无论在招生和文凭发放方面,还是在人、财、物、教学方面,现在许多高校都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仅是单纯的教学、科研单位,缺乏办学积极性,不利于形成各院校的竞争优势。

第三,加强宏观管理和评估工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办学条件和质量也各有差异,若把 MBA 教育的办学权下放至各地高校,很可能一轰而上,造成质量参差不齐的不良后果。随着办学单位的增多、办学自主权的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要保证 MBA 的质量,加强宏观评估工作非常必要。这方面,其一是要组建中国的 GMAT 考试中心,统一全国各院校MBA 入学学员的质量;其二是要设计一套 MBA 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与方法, 对各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全面评价。

  1. 逐步多元化,把 MBA 教育办成社会性的教育。我们已指出,目前我国的 MBA 教育,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 MBA 教育形式,但这不应该成为我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唯一形式,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课程设计不能只是一种EMBA 式的设计定位.而应有多种适合不同需求和层次的课程设计,从而使我国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逐步走向多元化。从学生来源、课程设计、培养方式等方面应尽快向社会各界人士开放,费用水准也应多元化,照顾自费学生的承受能力,把工商管理学位教育办成一种客观性、社会性的学位教育,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为达到此目的:

第一,招生向企业骨干倾斜,加大 EMBA 招生比重。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大批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家。他们不仅需要具有工商管理方面的学识,而且需要一定的阅历、经历、经验及个人魅力。那些大学毕业数年,有实际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且担任了一定领导职务的企业管理人员,经过系统的 MBA 教育可以较快地达到上述目标,并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所以 EMBA 招生应向企业骨干、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中青年倾斜,推荐选拔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入学。考虑到这些企业骨干需要更新知识,却难于全部脱产学习,而学校基础设施等条件限制,也无法招收更多的全日制学生,因此,办 EMBA 班(在职高层经理工商管理硕士班) 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既可以解决企业管理人员工学时间矛盾,也不增加学校过多的基础设施负担。

EMBA 的培养应以就地办班为主,各试点院校 EMBA 的招生比重应逐年增加。

第二,加快传统管理类专业向国际通行的 MBA 教育转轨的步伐.满足应届大学毕业中接受 MBA 教育的需要。我国在现阶段以 EMBA 为 MBA 教育的设计定位,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工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的矛盾以及为了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但从长远来看,仅仅依靠 EMBA 培养方式是很难满足我国 12400 多家大中型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的,更不用说满足为数更多的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需要了:我们必须挖掘我国已有的经济类和工学类管理教育的资源与潜力,培养多层次,多方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虽然在职人员具有管理经验,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工商管理人才,但管理素质也可以从大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国外的 MBA 教育并不排除“完理论,后实践”的模式,有相当多的学员是来自应届大学毕业生。事实上.大学本科毕业生读 MBA 研究生较之在职生有一定的优势。一是他门学习不间断,连续性强;二是他们年纪轻,没有具体实际事务的缠绕。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三是因他们还未走向社会,可塑性强。因此,我们完全可

以从大学毕业生中培养工商管理硕士。这就需要我们创造 MBA 教育资源。在这方面,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造和调整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经济和工学类管理教育,使之转向国际上通行的 MBA 教育是创造MBA 教育资源的一条捷径。

第三,改革学位制度,设置工商管理学位系列。在将我国过去的管理教育改造为 MBA 教育的同时,也要改革学位制度。我们应在推广 MBA 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将我国传统的管理类相关专业学士学位改造为工商管理学士

(BBA)学位,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设置工商管理博士(DBD)学位。换言之, 我们要从 MBA 教育的发展进行突破,以它为承上启下,带动 BBA 和 DBA 学位教育的发展,使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此全面改造我国传统的管理教育模式。

  1. 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塑造中国的 MBA 精神。第一,今后 MBA 的课程设置应处理好两类关系。一是处理好职能管理和整合管理的关系。不应因为侧重于营销、会计、生产等职能管理课程,而忽视了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协调的整合管理课程,要培养市场经济更为需要的综合性工商管理人才。二是处理好以数量经济、管理科学为导向和以人为导向的管理知识的关系。强调数量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定量分析的同时,也要强调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的培养。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按综合性而非职能性原则重整和综合 MBA 课程,减少重复性,培养学生重视、研究、解决关系到企业总体的问题;重视学生软性技巧训练,例如商务伦理道德、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等。

第二,推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现有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教学实习为辅。今后,我国 MBA 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力推行现代化的 MBA 教学方法,如把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促进教学与工商企业联合办学;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重;辅以计算机教学、课堂讨论、专题研究、角色扮演、观看专题录像等方法。

第三,大力培训 MBA 师资。目前我国 MBA 教育的主要障碍是师资不足, 将传统的管理类教育改造成 MBA 教育,其能否成功也取决于教师队伍。他们急需补充过去未学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因此,无论是 MBA 的试点,还是我国管理类教育向 MBA 教育转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师资培训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选应加紧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 搞好学科梯队建设;其次,要尽可能通过国内和国际联合办学方式合作培养; 另外,加快工商管理学科的博士教育,是为 MBA 教育提供高层次师资的战略之举。

第四,注重塑造我国 MBA 精神。企业家的成功不仅以其知识和能力去获得成功,而且要以其精神和意志去获得成功。崇尚创业,勤奋工作、勇于竞争、讲究实效、渴望成功、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是我国 MBA 教育应承担的责任。

  1. 把握好中国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度”。工商管理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要使得工商管理活动富有成效,要求工商管理活动首先必须符合一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要求;其次,破管理者总是成长于特定的国情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因而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和控制,不能忽视他门所具有的背景和观念。这就决定了 MBA 教育必须符合一国的制度特征, 必须适应于一国的国情和文化特征。换言之,我国的 MBA 教育一定要中国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MBA 教育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和企业制度等方面与国外的差别,必须注意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使用环境,永远不能偏离必须面向中国企业需要这一培养原则。

但另一方面,MBA 教育的国际化是当前企业经营全球化时代所遇到的课题。随着我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WTO)的努力,我国企业面临着的是剧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即使是在国内,由于外资的大量涌入,外商独资、合资企业的日益增多,与国内企业争夺人才和市场的竞争也必将加剧。为此,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际导向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对外交流,提高我国 MBA 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从以上两方面来看,我国 MBA 教育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重点要解决好“洋为中用”的问题。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MBA 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它是我们追求的长远目标。我们应正视我国 MBA 教育起步晚、尚未成熟的现实,更多地研究和参考西方 MBA 教育的发展过程,吸取其有益经验,避免其走过的弯路。保持和坚持中国特色是我们的永远的选择,而国际化,又是加快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发展、加速其与国际教育方式接轨的有效途径。在这两方面,我们要把握好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度”。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好中国化与国际化间的度,就能建立起既有国际可比性,又有中国特色的 MBA 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