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定额的制定

劳动定额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合理组织劳动的基础上,完成某项工作面预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量的标准,它有工时定额(亦称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亦称工作量定额)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者规定单位工作量所需要的时间;后者规定单位时间内必需完成的工作量。两种定额互为倒数关系,并以劳动时间作为衡量劳动量的尺度。此外,还有服务定额(规定服务项目和数量多少的定额),看管定额(规定看管设备数目多少的定额)、销售定额(规定完成销售额多少的定额)和设计人员的设计定额等等。

  1. 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

技术依据。包括:①生产条件,如设备和工、模、类具的技术性能,原材料、燃料、协作件的质量,工艺加工特点等;②对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和组织状况;③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经验和体质状况。制定定额要充分考虑挖掘生产的技术潜力和工艺潜力。

经济依据。包括:①劳动者在一定工作时间内工作的负荷程度,如工作或职务范围是否扩大,是否兼职兼岗作业,是否实现多机床看管等;②生产周期和产品中包含的劳动量变动状况,如是否缩短了工期,是否实现了活劳动的节约等;③工艺规程的完备程度,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是否合理,各项管理制度(如检验、计量)是否健全,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等。制定劳动定额应当尽可能地把提高劳动的经济效益考虑在内。

心理和生理依据。包括:①劳动环境和生产环境条件对操作者的影响, 如劳动者的负重、体态、神经紧张程度、照明度、操作速度、温度、湿度、热辐射、噪声、振动等;②工作时间长度和休息时间长度的比重等;③劳动分工和协作状况,如工作的单调性等。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上述不利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保护劳动者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定额才是有科学依据的定额。

  1. 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①技术测定法。是在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进行研究和改进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观测测定或技术计算来确定定额的方法。

A 技术测定法的步骤。

首先,分解工序。一般将工序分解为工步、操作、综合操作、动作、动作单元等。进而分析工序结构,取消不合理的多余的操作和动作,重新组合, 使操作方法趋于合理化。

其次,分析设备工具状况,主要分析设备工具的性能和技术参数,充分发挥现有设备和工具的效能,尽量使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规程。

再次,分析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状况。主要分析了解劳动分工和协作及车间布局是否合理,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设备的性能、精度和加工技术等级要求是否相适应,工作地的布置和供应服务状况,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对操作者的工作有无影响,推广先进经验的可行性等。

最后,实地观测和分析计算。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工作日写实,测时摄影,录像和分析计算等方法,定出该项作业的各部分工时消耗的数值。

B 技术测定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重视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操作方法的分析,有一

定的科学技术依据,制定的定额比较准确;由于采用比较统一的衡量标准, 容易做到先进合理,并能保持车间、工种、产品间定额水平的平衡。其局限性在于:方法比较复杂,工作量大,对定额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实践经验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比较正常,产品品种少,生产批量大和流水线作业的企业。”

②比较类推法。以现有同类产品、零件、工序的定额为依据,经过分析比较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工序的定额的方法。

比较类推法的步骤是把产品结构和工艺相似的零件进行分组排列,从各组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根据其直径、长度、精度。重量等影响工时消耗的因素,按照工序制定出典型定额标准,然后根据典型定额来比较类推制定出同类型零件的工序定额,它的优点是制定定额简便易行,便于保持定额水平的平衡。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在典型零件、典型工艺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受可比性的限制,不能广泛应用。如果典型零件、典型工艺选择不当或对影响工时消耗的因素考虑不充分,会影响定额的准确性。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同类型产品、零件较多的企业。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的程度越高,相似的零件越多,使用的范围也就越广泛。

③经验估工法,由定额人员、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相结构,依照产品图纸和工艺要求,并考虑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工艺装置、原材料及其他生产条件,根据实践经验,对完成合格产品的加工所需要劳动量进行估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工作量小,能满足定额制定上快和全的要求。但是,容易受估工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的限制,制定出的定额容易出现偏高偏低现象,准确性差,定额水平不易平衡。

估工法一般适用于品种多,单件小批生产,新产品试制和一次性定额的制定或新制定定额的企业。

④统计分析法。根据过去生产的同类型产品或零件、工序的实耗工时或产量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分析,考虑今后企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变化制定或修订定额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先求平均数,在计算平均数的基础上, 求出平均先进数,再结合考虑今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劳动生产率可能提高的因素,确定新的定额。这种方法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采用,其特点是简单易行、工作量小。它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有一定的说服力,比经验估工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但是统计资料只能反映过去达到的水平、而且统计数据中可能包括有不合理的或虚假的因素,如损失工时或加班加点的工时等,从而影响定额制定的准确性。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生产条件比较正常,产品比较固定,大量生产和成批生产,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比较健全的企业。

  1. 劳动定额水平

劳动定额水平是指国家或企业对职工完成规定工作应消耗的劳动量要求的高低程度。

工序是制度劳动定额的基本单位,定额水平首先体现在现行工序定额上。按照定额综合程度不同,有工序、零件、工种以及成名产品定额水平之分;按照考察范围不同,有车间、企业、行业以及部门定额水平之分;按照运用的场合不同又有现行定额、计划定额和时间定额标准水平之分。

劳动定额水平是定额管理的核心,它决定了定额自身存在的意义。先进合理是确定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其含义是:①在正常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经过努力,多数工人能够达到超过、部分工人能够接近的水平。“正常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是指代表企业一般水平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其中包括在定额执行期内,在生产技术条件和管理方面能够改进的因素。②工人为达到和超过劳动定额所作出的努力程度必须表现为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并以正常的、符合劳动卫生原则要求的工作速度进行工作。③多数工人达到和超劳动定额是一种动态的要求。定额水平过于先进,会使计划盲进, 目标落空,在分配方面,工人经过很大努力仍达不到要求,将影响其工资奖金的收入,会导致不满情绪。定额水平过低,造成人员和生产能力闲置,并且工人不经过努力就能较易超额,不合理地增加工资及奖金支出,定额水平不平衡,会使生产节奏和均衡性遭到破坏,成年核算出现忽高忽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