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岸三地 MBA 教育比较

  1. 三地 MBA 教育发展过程的简单回顾
  1. 台湾

台湾的 MBA 教育始于 40 年代的管理教育。947 年 8 月台湾大学成立了商学系,是台湾当时唯一的管理教育学系。

1959 年,台大商学系分成了工商管理组、国际贸易组、会计及银行组;

1963 年会计及银行组分又为会计组与银行组,商学系遂增为四组;1972 年, 为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增长,设立商学研究所硕士班,开始培养工商管理硕士;1985 年,商学系四组升格为四系:工商管理学系、会计学系、财务金融学系与国际贸易系;1987 年正式成立管理学院。MBA 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1. 香港

香港的 MBA 教育发展是与香港整个社会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制度发展密切联系的。在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香港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形成了一套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体制,MBA 教育位于正规教育的最高层次。正规教育可分为 3 个方面:(1)各工业学院承担训练各行业的技术工人和商业管理人员,主要培养技工水平的人员。1970 年以来先后成立了五所工业学院,每所可容纳相当于全日制学生 1500 名,分设五个学系,开设商科和工科

课程,包括 12 种行业所需的技术训练和技术员培训。

(2)1972 年成立的理工学院主要培养技术员和技师程度的人员,即中级水平的管理人才。(3)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主要培养工商管理硕士,即高级管理人才。香港大学成立于 1911 年,下设文学、理工等五个学院,可授予 MBA 学位。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 1963 年,其工商管理学院的前身是岭南工商管理研究所,目前是香港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摇蓝。

  1. 大陆

大陆的 MBA 教育发展可分为 2 个阶段:

(1)80 年代

1980 年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和国家教委联合成立大连工业科技管理培训中心。该中心是培训工业、科学、技术、企业方面管理人才的机构,得到美国商务部的支持。从 1980 年开始招生,初期仅是短期培养,每年招生一期, 每期半年,讲授 MBA 课程。

1984 年起,从单纯的短期培训机构变成短期培训和学位教育相结合的机构,设有 MBA 班,学习时间为 3 年,可授予 MBA 学位。

该中心的主要生源是政府主管部门官员、大学教师、大型企业厂长和经理。例如第 1 期短期培训班成员 120 人,以上 3 部分人各占 1/3。后期企业管理人员和大学师资有所增加。教师最初均来自美国有关大学,后美方教师逐渐减少,由中方教师取代。这一中心在 80 年代为各大学培养了一批骨干管理学教员,同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第一次把 MBA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输入大陆。

(2)90 年代

1991 年 3 月,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国内十所高校从在

职厂长、经理和国家经济管理干部中招收、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这 9

所试点院校是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1991 年 10 月, 各试点院校代表聚集天津,就培养中国式工商管理人才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研讨,形成了《试办 MBA 协作小组第一次会议记要》和《MBA 试行培养方案

(征求意见稿)》2 份文件,各院校根据以上 2 份文件精神,开展招生培养工作。3 年来,各试点院校酌情招收了 2—3 届学生,各校在校生规模从 30

名(上海财经大学)到 85 名(中国人民大学)不等。

追溯大陆、港、台 3 地 MBA 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 3 地 MBA 教育的发展在以下 3 个方面具有同一性:

第一,都是在经济发展产生对高级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香港。台湾在 60 年代经历了“经济起飞”,大陆 80 年代开始改革开放, 经济迅速增长,变化的环境产生了对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推动MBA 教育发展。

第二,都是在中国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而都存在一个对欧美 MBA 教育移植和借鉴的问题。

第三,在目前和未来都面临如何适应经济、政治环境变化的挑战。大陆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香港 1997 年回归祖国,成为一个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别行政区,目前正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台湾由于政治前途的不确定性及与大陆经济往来的扩大加深,今后数年也会面临一个各方面变动频繁的时期。如何使 MBA 教育在变化的政治经济环境中更好地满足本地区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是一个饶有新意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