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 MBA 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比较

  1. 培养目标比较

大陆、港、台三地 MBA 的培养目标是比较接近的。例如,台大管理学院商学研究所设定的 MBA 培养目标是企业经理人才;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MBA 培养目标是培养经理级、主管级的未来人才;大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MBA 培养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商企业或经济管理部门的中高层综合管理人才。

应该说,三地的 MBA 培养目标都突出了人才的“综合性”、“实践性”、“高层次”的特点,与国际上对 MBA 人才的一般要求相符合。

通常经济管理职业可分为 7 种类型,每种类型对知识宽度、决策层次、实践和学术的要求均有所不同,社会对各种职业的人员需求也有所不同(见表 9—1)。

表 9 一:经济管理职业和社会需求

类 型

定 义

典型职业

社会需求

A

低层次决策的一实践性的一专门知识的

企业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极多

B

低层次决策的一实践性的一综合知

识的

中小企业经理

极多

C

高层次决策的一实践性的一专门知识的

大型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

中多

D

高层次决策的一实践性的一综合知

识的

大型企业的总经理

E

低层次决策的一学术性的一专门知识的

助理研究人员、助教、讲师

中少

F

高层次决策的一学术性的一专门知

识的

研究员、教授、经济学家

G

高层次决策的一学术性的一多方面知识的

学术权威人士

极个别

资料来源:张吉平《一所北美工商行政管理学院的组织和运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年 1 月。

三地 MBA 的培养目标是 D 类型人才,即高级的实践型的全面管理者。尽管三地的培养目标是相近的,然而围绕这个培养目标产生的一系列问

题在三地却是不同的。

首先,三地对培养目标所确定的人才需求迫切性不同,目前大陆对 MBA 人才的需要急剧增长,其培养迫切性远比港、台严重。当前大陆国营企业正处于转变经营机制的关键时刻,《企业法》的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执行,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需要更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国内国营大中型工商企业至少短缺工商管理硕士两万名。以上海来说,1990 年商业、金融系统职工总数为 535842 人,其中人才(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熟悉本行业务并且有一定专长的在职人员)86797 人,占职工总数的 16.7%。在人才中,研究生只有 110 人,占 0.13%,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很少。加之大陆以往经济管理硕士、博士的培养目标多为 F 型、G 型人才,极不适合现实的需要。所以,大陆对 MBA 人才的需要“饥渴”数年内不会缓解。

其次,三地的教学体制对 MBA 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不同。港台地区 MBA 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环节的安排与学生就业、社会需求的联系比较紧密。在港台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如果学生所学的专业不适合社会需求,这一专业便会较快地被社会淘汰。因而 MBA 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才能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会较自觉地体现在教学体制中,并及时从就业市场得到反馈。

在大陆,一直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教育领域亦不例外。学校的许多专业是根据中央部门意向,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设立的;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多年来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也存在经院化趋向,选题内容空泛,论证繁琐,缺少实际价值,与 MBA 培养目标的需求极不

适应。

最后,三地 MBA 培养目标与整个社会工商管理教育的联系性不同。港台地区的 MBA 培养目标,是与整个社会的工商管理教育紧密联系的,这两地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整个社会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教育方式。纵向有工商管理学士教育,横向有普通的、非正规的职业工商管理教育,处于交点的MBA 教育有后续性,容易突出培养目标高层次的特点。而大陆由于尚未形成整个社会比较普及的工商管理教育基础,因而 MBA 教育易出现以下问题:第一,与大学本科生一般性的管理教育混同。第二,与非正规的工商管理职业教育混同。从而无法突出培养目标高层次的特点。

  1. 课程设置比较

从大陆、港、台三地 MBA 课程设置来看,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表现在: 第一,港台两地必修课数量较少,选修课较多,大陆情况正好相反。例如,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 年制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有 14 门必修课,46

门选修课;台大管理学院商研所硕士班的必修课有 10 门,选修课有 60 门以上;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MBA 必修课有 16 门,选修课 26 门。

第二,必修课的构成不同。港台地区必修课由 3 个部分构成:(1)关于企业管理主要部门基本职能的课程,设课的原则是一个学科领域只设一门课,如市场、会计、财务、生产与组织管理等,(2)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决策和分析能力的课程。例如中大工商管理学院 2 年制 MBA 的必修课中有“商业系统”和“工商法令概论”;台大管理学院商研所有“企业政策”。(3)提供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数学、计算机工具以及其 他在管理政策中应用的定量分析技术的课程。例如中大商管理学院的“电脑学导论”“管理传讯”, 台大管理学院商研所的“数量方法”等。

大陆 MBA 必修课的设置则有所不同。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MBA 必修课由以下 3 个部分构成:

  1. 公共学位课。即所有硕士研究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2)专业学位课。即所有管理专业研究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3)MBA 必修课。即 MBA 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课程,在以上 3 部分必修课中,公共学位课未突出 MBA 课程的特点,MBA 必修课中有些可收入选修课的范围。

第三,港台地区的选修课范围比较广阔,大陆则稍嫌狭窄,但都强调在基本管理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提高。选修课的延伸方向均为:(1)涉及的内容比必修课更广泛更专门化。(2)研究的程度比必修课更深。(3)使用更高深、更复杂的定量分析技术。

三地 MBA 的课程设置可以说各有所长。大陆可以从港台地区学习借鉴的方面是适当减少必修课门数,在必修课方面形成一些“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配备有质量较高的教材、案例和整体化教学环节。选修课范围可以扩大,特别是发展一些围绕必修“核心课程”的“卫星选修课”,例如在必修课“财务管理”之后开设“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专题研讨”等课程。此外选修课的内容也应更为新颖、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