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 MBA 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直方向

  1. 我国试点 MBA 教育的不足

任何试点都带有探索性,都会在实践中与现实发生摩擦,表现出不足。我国的 MBA 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诸如:

其一,缺乏社会性,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官本位”思想。我国 MBA 教育的设计思想,从试点前期来看,是培养来自企业中的较高层管理人员,并且着意与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研究生相区别,在招生上还要求考生担任一定领导职务,这难免让人们批评中国试点的 MBA 学位是一种“官员学位”。而已由于 MBA 培养费用。极高(少则一二万),一般人承受不起,几乎为单位委托培养。这样就造成了 MBA 教育仅为企业“实权人物”服务,而不是为全社会服务,其客观性和社会性受到极大地影响,与现代高等教育的“权利平等”原则和“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相悖。

其二,规模大小,缺乏社会性的设计,必然带来规模的缩小。如 1993

年首批毕业的 MBA 学员只有 86 名。到了 1995 年,全国录取规模也只有 1000 人左右,1991—1994 年,每年招生的 MBA 生占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比重仅为 1.8

%,目前,我国培养的已走上工作岗位的 MBA 毕业生,根本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许多公司企业的管理干部前来报名,但终因憎多粥少而上等厂一趟车, 有些企业只好仍然寻求在国外培养的老路子。

其三,各试点院校缺乏竞争,在本地区处于垄断地位和“卖方市场”。我国试点 MBA 教育不仅办学规模小,而且试点院校也不多,这两者必然形成各试点单位缺乏有效的竞争。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奇缺,但 1000 多所高校中仅

有 26 所高校办有 MBA 教育(据悉从 1998 年起扩大为 52 所),同一地区一般仅有一二所。一些地区根本就没有 MBA 教育,这不能不使得 26 所试点院校在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中,在本地区形成垄断地位,按就近原则办学。考生从时问、财力等角度考虑也乐意按就近原则报考,而非根据实际需要与各校的实力优势进行比较选择。这种地区垄断局面不利于各校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按实际需要培养人才。

其四,培养手段较为单一。课程设置基本上突破不了有什么人开什么课的老框框。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受原苏联模式的影响仍然很大,如以规范式教学力主,重视理论讲授和课堂教学,偏重定性分析和理论阐述,忽视定量分析和案例教学等。在引进西方课程的同时没有引进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还是传统的“黑板+粉笔+书本”的方式。在各门专业课中运用电子计算机模拟练习或辅助教学尚很少见。

其五,存在着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我国的 MBA 虽然在招生卜为保证 MBA 的务实性,明确规定招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但学生来自实践,就能保证 MBA 教育的实践性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国 MBA 教育现有师资缺乏实际锻炼和工商管理经验,他们很少在管理部门见习和兼职, 与社会和工商企业接触不多,教学和理论研究能力见长,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造成他们在教学中,不免使管理教学与管理实践相脱节;在科学研究方面,偏重于理论的分析推导和引证锌释,较少地结合实践进行调查研究。

其六,教学内容体系欠完善。例如,许多院校侧重于营销、会计、生产

等职能管理课程,而忽视了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协调的整合管理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像局部性职能性管理人才,而非市场经济更为需要的综合性工商管理人才。又如一些工科类院校重视在职能管理课程中,用数量经济和管理科学提供定量分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来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但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更为需要的涉及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的课程则较为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