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喜欢标准
管理系统设计会完成很多标准的制定。对各种业务标准和工作标准方案及其实施,人们的反应各异。一个人对他的领导印象如何,他自己所处的地位如何,是否喜欢本职工作,有没有自我表达的机会,都会影响他对标准的态度。我们这里讨论的,仅限于管理标准究竟有哪些因素令大多数人不喜欢。我们也许常听到:对工人多搞点制度还差不多,我们管理人员还要什么标准。
当然,对任何组织和个人来讲,管理标准是一种必须执行的最低要求, 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质。哪个学生不讨厌考试,哪个领导不讨厌预算,哪个会计不讨厌审计。但是不管喜欢与否,这些约束又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既让人们自觉遵守这些标准,同时又有一套办法来消除这些消极的反应,则管理标准所体现的在管理工作中的价值就会大大增加。
人们不喜欢标准的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1.目标未获同意
人们不喜欢标准,原因之一是他们对标准的目标缺乏兴趣。企业中的职务,大多是直接或间接管人的,自然不愿意再被别人管,也被标准约束,如果有,也自然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任何标准都会被考虑成一层增加的负担,要人们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多注意一些、多出些力。如果这正是他们不愿意做的工作,他们也就不会喜欢这些标准了。
以上说明,如果某一员工没有同意某个目标,没有将各项目标融人个人需要与个人目标之内,就很可能促使他对完成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与措施,包括管理标准产生厌烦。
- 认为标准不尽合理
不少人会因为他认为标准订得太高而不高兴:推销员对他的销售配额大叫“不合理”;采购员对减少库存的指标大叫“办不到”;计划员对大大缩短计划周期大为光火;而统计员则视给予他的允许差错率是“开玩笑”。假如这些标准再常常变动,就更令人脑火了。
一项管理标准能否被认为是合理的,也要看其能否推行和怎样推行。有些影响行为的因素,其实并非当事人的力量所能左右。例如一家工厂的库存费用,涉及到采购、生产和销售,他们对库存高低都有各自的立场与观点, 而工厂财务部对库存资金占用的重视,其立场则在工厂的财务实力。假如不考虑各自情况,片面依靠了方面而确定库存资金的占用标准,这样的标准就会难于被接受。
另外,人们面对的标准数量多少也会影响他对标准是否合理的看法。一般来说,人们并不一概反对标准,但一旦标准多了,事事都有标准,有检查, 有报告,就会令人产生一种压抑感。这时,即使能做到,也会感到不高兴。
- 不愿被考核的心理压力
尽管我们强调在管理标准中尽量强化量的概念,使考评起来客观、准确。但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又给这些标准带来现实的不易量化的内容。因此,一旦某人在考评中没有获得好的成绩,便会报怨考核不公。另外,管理标准的考核,给人的印象是坏消息居多。因为难免会在这里或那里被扣掉几分。考评之后还要制定改进工作的计划和措施。倘考评一旦获了低分,还会影响晋升甚至调动工作,这当然也会给人一种威胁感。尽管这种威胁是必要的,人们也都会为好成绩而努力,而且将人调离岗位的事也极少发生,但必竟人们是不愿意听到坏消息的。
另外,管理标准的考评,也是一种竞争,会影响每个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在同事中的地位。如同运动员的得分、学生成绩单中的优劣以及销售部门得到的定单和生产部门的合格品率,这些都是显示出一个人或一个部门高低优劣的数据。如果一个人不能总得第一,得高分,他就可能会厌烦这套标准。
幸而这方面并不总是这样悲观,在考核中,还是好消息居多。至少要求考核公正、客观,像运动场上的裁判和学校中的老师一样。但人们容易对坏消息特别敏感,因此也就平添了一股难以承受的压力。
- 认为管得太死
管理工作不同于生产车间的操作作业。工人同机器和原材料打交道,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可以将作业的最低要求规定得一丝不苟:数量 200,废品率低于 3%,谁低于这些标准也不行。管理工作则不然,你总是不能规定: 生产计划完成率不得低于 99%,每月的财务分析不得低于 8000 字。管理工作涉及的因素多、变化复杂,这样的标准,肯定不能像一台自动机床的操作规程那样过于严格。掌握管理标准的严与不严的度是重要的:既不能不管, 又不能管得太死。管,要侧重从工作内容的结果与作用的角度管,而具体的工作方式则可不管的就不管。即人们常说的:管到功能而不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