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误差的调整
在职务测评中,评定人员提供的信息都属于原始数据,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原始数据带来了不同的误差。测评误差贯穿于整个测评的全过程,
大体可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很多,如评定人的心理干扰,对被评人不太了解、情绪烦燥、身体不佳等都可以产生测评误差。而系统误差是由于评定人缺乏职务测评的基本常识,执行时偏离了测评标准而造成的,系统误差是一种潜在的危机,要尽可能在测评前消除,而随机误差主要靠事后调整。
测评前调整是指在测评实施前对容易引起测评误差的因素加以防范与克服。例如,测评表编制要科学、合理,各要素判分的测评标准要确切、清楚;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工作,鼓励所有评定人员抱着对事业、对同志负责的态度参与测评工作;要对评定人进行科学的选择,真正把各层次中了解被测评者的人包容进来。要对评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之充分掌握测评的基本知识,严格按照测评标准进行判分。
测评后调整是指实施测评后,运用一定手段对测评结果中出现的随机误差加以鉴别与修正。修正的方法主要是理论指导法。这种方法是基于下述理论:随机误差是有统计规律的、符合概率分布的基本规律,即大误差出现次数少,小误差出现次数多。过高评价引起的增强误差(正差)与过低评价引起的减弱误差(负差),其出现的机会随评定人数的增加趋于均等。应用这一测评误差理论对测评的原始数据分析处理就是对测评过程中产生的随机误差及疏失误差进行处理,从而起到对测评数据过滤和对测评精度控制的作用,最后获得可靠的数据信息。
具体的处理步骤分为五步:
1 n
- 求测评结果的平均分x = ∑ xi ;
i=1
-
求标准差;
-
求随机不确定度(λ),判断疏失误差,利用肖维涅判别剔除可疑数据;
-
求均值的标准差;
-
求均值的不确定度(又称极限误差)。
通过上述 5 个步骤的分析,既可取得每个测评要素的均值,又可知误差校正、均值相差的范围。
在对测评结果的调整中,不管事前调整还是事后调整,都需要进行认真分析,既不能随心所欲地乱调整,也不能完全忽视误差的存在。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测评结果的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