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互动的可能方式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些个人与世界互动的可能方式。其中有:
-
反作用力
-
反应
-
未雨绸缪
-
化解问题
-
创造力1.反作用力
反作用力起因对于事物的反抗,而非针对自我愿望投注精力。反作用力是一个物理学上的用语。当对某物施力时,亦会产生一股等值的相反力量。原始的力量是一股作用力,等值的相反力量则是反作用力。至于人对“反作用力”这个字,也具有一些立即反抗的机械特质。如果我们所施的力触发了对方内在的力量,那么他的反作用力可能会远超出我们预期的。在此用“触发”来表示真是再适当不过了。食指一扣上枪枝板机便会造成一股爆炸性, 甚至可能致命的力量。
膝盖反射动作则是另一个反作用力的例子,现在这个用语已不仅止于生物学上的使用,一般人都用它来形容一种机械性、立即且未经思考的反作用力。例如:在人际关系中,倘若有人建议对方晚上外出,而对方却不悦地大吼:“你难道看不出来我很累了吗?”便会发生这种情况。
- 反应
这个词至少有两种用法。在生理心理学中确切的意义为:接受刺激之后所产生的结果。然而“反应”这个词,一般更常用来描述:某人鉴于他人的言行引发的思考过的行为。就这方面而言,反作用力是立即未深思的,而反应却是深思熟虑的。如此一来,反应者的言行通常倾向配合其刺激者的思考模式。
我们一向被教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不超出某种既定的尺度。这也许可以让人感到安全自在,但通常却意谓着你并未表达出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
如我们先前提过的,从孩提时期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吸收他人的讯息, 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建立本身的信念体系,因此我们便不再能够坦诚地看待各种不同的情况,我们不会在意自己于每一情况下的期望,反而容易为了配合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或让人留下某种印象而改变本身的言行。
我们经常如此,因为在孩提时期我们就被鼓励该有这种表现。我们一直被告知要遵从,必要的话还要让自己去适应一般的常规,这才算是做对了。很少人会被鼓励去发觉本身的“权利”。
- 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意谓着对情况有所预期,且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先采取行
动,为的是阻碍结果的产生并改善其结果,或者根本就是为了避免事情的发生。只有名称是新的,这种行为不罕见。如果气象预测说会下雨,那么我可能会决定随身带件雨衣或带把雨伞。如果我去登山,我会随身携带必要的求生设备。预做准备是一种重要且独特的人类特性。事实上,据说这就是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原因。这即是一种有自信的行为。
然而,这种行为亦可能步向极端,当人们超出合理的预期范围而有不合理的期望,并导致焦虑与恐惧时,人们反而会用消极或激进的方式来应付情况。消极的方式之一便是自暴自弃,例如,当某人理所当然地表示:“我没办法预料任何事情的发生。”但继之又会奇怪地说:“所以我无法预料任何事情的发生。”采取激进方式,一种控制一切的行为方式的人则会说:“我可以预料某些事的发生。”到目前为止还算蛮合理的,但继之此人又会表示: “每件事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这种万物皆在我掌握之中的表现,通常就是由激进的想法所引发的,但长期而言是行不通的。
未雨绸缪的生存之道,现今广受人们推崇为一种有力的管理工具。我们认为它们之所以能吸引人,是因为这种观点可以满足一个人,对可能控制或正确预测周围环境与他人行为的幻想。但我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 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与未雨绸缪的行为极为相关的行为方式与生存之道,因此在一些管理理论的书籍中,同样很受青睐。个人将世界视为有待化解或克服的“问题”。无庸置疑地,这个世界的确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并非全由问题所组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批评以这种方式来看待世界的谬误。
在许多情况中可能问题与机会掺半,或许得视个人的观点而定。采取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其困难处在于,你绝对会发现有待化解的问题愈来愈多。如同我们所了解的,我们在意的事物会愈来滚愈多。因此,如果你将自己的精力都集中于化解可能发生的问题(恰恰相反),问题反而可能愈来愈扩大, 而不会消失无踪。在面对这个充满“问题”的世界,“解决问题”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非自信的生存之道,反而会导致激进或消极的产生。
- 创造力
这种生活型态包括采取适当的行动,以预期自己将来的需要,接合本身现处的情况,并认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进而自信地跨越彼此之间的鸿沟。我们认为这才是一种有自信的生活型态,一种能让你做真正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