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疲倦呢?
让我先告诉你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事实:单是心智工作并不能让你疲劳。听起来好像是有点荒谬,但是几年前,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想知道人脑可以支撑多久不觉得疲劳。没想到结果令他们大感惊奇,他们发现血液经过活动中的大脑时,一点也不疲劳!而如果你抽取劳力工人的血液,会发现它充满了“疲劳毒素”和其他疲劳产品。换了是抽取爱因斯坦的血液,即使是在他工作了一天之后,也看不见疲劳毒素。
在大脑的工作范围内,它的效率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样的。大脑不会疲倦。那么你为什么会疲倦呢?
精神病学家认为人的疲劳是因他的心理态度产生的。英国最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海华德医生说:“疲劳的主要原因出自我们的心理态度,纯粹因为肉体而引起的倦怠并不多见。”
美国另一位精神病学家布利尔医生甚至更进一步,“健康的伏案工作者之所以会疲劳,百分之百是由于心理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情绪因素。”到底是什么情绪因素使伏案工作者疲劳呢?喜悦?满足?不,当然不
是!只有无聊、憎恶、无力感、烦恼等等情绪才会打击这些伏案工作者的士气,减少他的工作绩效,让他头痛欲裂地回家去。对,因为情绪造成心理紧张,你才会疲惫。
首都人寿保险公司在公司的宣传册子上提到疲劳时说:“辛苦的工作本
身引发的疲劳,只要饱餐一顿,好好休息就可以恢复精神了⋯⋯烦恼、紧张和沮丧才是疲倦的三大主因。当你归疚于劳力或劳心的工作时,事实上这三种情绪现象常常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记住一件事:紧张的肌肉就是在工作的肌肉。放轻松点,把精力储存下来,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吧!”
现在就暂停一下,且想一想,你在阅读这些字句时,是否沉着一张脸? 你的眼晴酸涩紧张吗?你是不是轻轻松松坐在椅子上?还是硬撑着肩膀?你脸上的肌肉紧张吗?除非你全身都松弛下来,否则就在这一会儿,你就在制造肌肉紧张。也就是在制造疲倦!
为什么我们在从事心智工作时会制造不必要的紧张呢?乔瑟林说:“我发现最主要的关卡在于大众普遍认为,用心工作需要一种努力的感觉,否则似乎就不可能做好。”所以我们在集中精神的时候才会沉着一张脸,挺直腰杆,硬撑肩膀。我们号召全身的肌肉尽量“努力”,但是它们帮不了大脑的忙。
这种紧张疲劳有可有解方吗?有的,就是轻松!轻松!再轻松!学习在工作的时候尽量放轻松。
简单吗?不简单。说不定你得改变一生的习惯。不过那是值得的,因为它可能为你带来另一个新生命。威廉·詹姆士说:“美国人的过度紧张和匆忙急迫都是坏习惯,就是坏习惯而已。”紧张是习惯,轻松也是习惯,坏习惯可以改,好习惯可以培养。
要怎样才能轻松呢?从心开始还是从神经开始?都不对,从肌肉开始。让我们来试试看吧!假设我们从眼睛开始,当你念完这一段后,往后靠,
闭上眼睛,默默对你的眼睛说:“轻松、轻松,不要紧张,不要皱眉。轻松, 轻松点!”反复念上一分钟,慢慢地念。
你有没有注意到,过了几秒钟,眼睛的肌肉就开始听话了,似乎不太可思议,不过就在那一分钟内,你已经掌握了轻松的秘诀。同样的方法可以用在下颔、脸部肌肉、脖子、肩膀,乃至全身。不过最重要的器官还是眼睛。芝加哥大学的艾德蒙·约克森博士甚至说,只要你能完全松弛眼睛的肌肉, 就可以忘记你所有的麻烦了!眼睛之所以如此重要,乃是因为身体所消耗的精力中,有四分之一是做成了眼睛的燃料。也就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常觉眼睛疲劳。眼睛果真是会疲劳的。
名小说家维琪·波恩在她小的时候,有一个老人教给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那一回是她不小心摔跤,摔破了皮,老人好心扶她起来。那个老人原是马戏班的小丑,他在帮她掸去灰尘时告诉她:“你之所以会受伤是因为你不知道怎样放松自己。你必须假装自己是一只柔软的袜子,一只老得不能再老,软得不能再软的袜子。来,我教你怎么做。”
老人教维琪和街上其他小孩怎样跌倒,怎样翻筋斗。他最强调的是:“想像你自己是一只旧袜子,然后你就知道怎样放松自己了。”
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点空暇,你就可以放松自己。所谓轻松,就是没有任何紧张,任何努力。千万别“努力”放松,那绝对没用的。你可以从放松眼睛和脸部的肌肉开始,心平静气、缓缓地说:“轻松,轻松点,没什么好急的。”感觉精力从脸部肌肉流窜全身,想像你就像小婴儿一样没一点紧张。
以下是帮助你学习放松的四点建议:
一、偷闲放松自己。让你的身体软软垂下来,像只旧袜子一样。我的书
桌上就放了一只枣红色的旧袜子,用来提醒我自己应该就像那样柔软。如果你不喜欢袜子,猫也成。你有没有看过在太阳下睡懒觉的猫?当你把它拎起来时,它是不是软软地垂着就像湿透的报纸?连印度的瑜珈术大师也说,如果你想学习轻松的艺术,就效法猫好了。我从没看过发疯的还是有胃溃疡的猫。如果你学习它们的轻松之道,也可以避免这些不幸。
二、工作的姿势要尽可能地舒服。别忘了,身体的紧张会造成疲倦。 三、随时提醒自己:“我的工作会不会事倍功半?我是不是让我的肌肉
在帮倒忙,白使劲了?”这样可以帮助你培养轻松的新习惯。
四、每天工作结束时做一番检讨:“我有多疲倦?如果我觉得疲倦,那不是因为我做的心智工作本身,而是因为我工作的方式不得当所致。”“我衡量自己的成效的依据,”乔瑟林说,“不是看我每天工作完毕时有多疲倦, 而是多不疲倦。当我那天特别累,特别暴躁时,我就知道当天的工作水准质量都太差。”如果每个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使用这一套标准,也许我们的死亡率可以再降一些,疯人院里面也不会人满为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