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改变之道

  1. 尝试

尝试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一步步迈进,或许会对你有所助益。不要光只想着事情可能会如何如何,实际放手一试,掌握一些事实根据吧!接下来再参考已得的事实,进一步评估自己的思绪与想法。如果此路不通,何妨换条别的路走?现在来看看这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你觉得自己有点儿想搬到乡下,但并不十分确定。那么你不妨先到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地方待个几天, 或者度个周末,尝试看看感觉如何。

第二个例子,你想要置产,但光凭你自己的力量顶多只买得起一个鞋盒。你考虑找别人合伙,但却又不放心。为了达成目的,获得更多的资讯,你不妨找一位曾有此种经验的人谈一谈,然后在报上登个广告。这是一种自信的态度:掌握事情,然后负起责任。

  1. 心态

你觉得自己“应该”确切知道,在某种情境下必须采取何种对策吗?有的时候我们容易以为,某件事的做法有对错之分,而且也会认为,唯有掌握关键才得以获致诀窍,探知真相。在大部分的情境下,决定行为“对”或“错”, 亦即“适合”或“不适合”我们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态”。我们很容易以某些预设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实际上,无论我们采取何种对策,都有其机会存在,只是机会或多或少罢了。在此我们又要提一次自我尊重了,如果我们告诉自己,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有办法搞定,如此一来,会比光给自己传达一些负面,且导致焦虑的讯息,更能有好的结果。

举例来说,琼一直渴望能够休息一段时间去度个假。当她在盘算这件事时,浮现脑中的第一个念头是,她担心自己在度完假之后就找不到工作了, 因而觉得这可能不是“应有”的决定。但这未免太过“杞人忧天”了。也许度完假之后她就变了个人,不再像以往一样了,也许她就会想去尝试不同的工作,因而换了新工作。这会是她到时得做的抉择,但可不是现在,在事情根本尚未发生之前。不管她再怎么分析此次前去旅游的利害得失,也得等到

实际经历过后才能够断定评估。如果我们总在每件事尚未发生之前,就想预测出结果,这意谓着我们不相信自己能为本身的行为负责,也就无法有忠于自己的表现。

拥有自信的态度应该在充分考量之后做出抉择,决定自己即将前进的方向,盯住目标,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不要老是怀疑自己抉择的“正确性”。“未知”是无限的宽广,亦存在无穷的机会。当我们停止探索“己知”之外的世界时,也就无法看到自己深藏不露的重要部分。

练习 3—6

  1.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遭遇过,在不确定结果时就冒险行动,但结局却令人满意的情况?

  2. 你从这个以前想都没想过的行动中学到了什么?对你自己、当时的情况以及整个人生观有什么帮助?

瞄准目标,别老是盯着障碍。

因为我们通常害怕改变,所以便容易过于专注于其中可能的陷阱,而无法瞄准目标,预测美梦成真的可能性。重要的是,接受当下,不要光佯称情况可能会更好或更坏。唯有接受当下,以此为起点,才有可能鼓动改变的产生。

练习 3—7(见书后注解)

  1. 试着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想成皆有其发生的原由,而且你也能从遇到的每件事物中获得学习的机会。

  2. 在你面对一些如今视为问题或阻碍的事物时,这对你的心态上有何影响?

想一想这些情况:

——你搭乘了一列人山人海的火车,因此只好志愿无座。你感到非常心不甘情不愿,然后开始和站在自己身边的人聊起天。你发现他原来是一位相当有趣的人,于是决定继续和他保持联系。

——你卡在车阵中动弹不得。其实这倒不失为一个学习如何保持冷静与应付压力的好机会。

抱持此种态度的主因为,这对你较有帮助,更能够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这种做法有助于达成你毫无压力、身心松弛的生活目标。

我们可以选择将生活视为一套严苛(或多或少)的规则,必须拚命界定然后努力遵循;也可以选择将它视为一个运动场或一处背景,我们可以在上面尽情地进行各种尝试,然后选出一种对自己最好的方式。

从某种角度来看,前者较安全,也较为人所熟知。然而如果我们依此种方式行事,便比较不可能想到什么新的生存与处世之道,也不太可能发现什么新点子。后者虽然有时会让人觉得较具挑战性,但却容许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发掘出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