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行为模式

让我们举出一些范例,进一步详加审视各种不同的行为模式:

你为朋友烹调了极为丰盛的一餐,左顾右盼地等着他们到来。结果他们的迟到让你很生气。虽然最后他们终于来了,但那已经是一个小时之后的事了。这时你的反应可能是:

  1. “你们究竟跑到哪里去了?东西都烂掉了?”

  2. “噢,没关系,没事的。请进,我去把菜盛上来。”

  3. “发生了什么事?你们还好吧?我等得真的快烦死了。我们来瞧瞧这些东西是不是还能吃。”

你答应了一位身体微恙的朋友,要帮忙他整理园子。你准备等他较有精神,打电话来通知你时,再和他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天他打来了,但正巧你那时又忙又累,实在抽不出时间来。这时你的反应可能是:

  1. “你为什么不早一点通知我呢?”以一种很不悦的语气问他。

  2. “我实在很抱歉,今天可能没办法,我的工作进度也落后了,而且我已经答应珍妮要去她家,除此之外我每个星期二通常都会到我妈妈那里⋯⋯,我真的很抱歉。”继之感到愧疚万分。

要不然就说:“噢,好吧。如果你现在就着手的话⋯⋯”

  1. 对不起,我今天实在分身乏术,我明天去找你,然后我们就可以安排一个确切的时间。”

在上述例子中,第一种反应是激进,第二种反应是消极,第三种反应才是自信。

在激进的反应中,似乎并未对此情境下的他人寄予应有的同情与认知。激进的人较缺乏自尊,虽然第一眼可能看不出来。这种人无法给他人较多的空间与关怀。

另外有一种激进的行为则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间接激进的人不会直接指责他人,他们会让你觉得一切都很好,但很明显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在例一中,间接的激进反应即是反应二,它是以一种具弦外之音

(你的确在意)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面对间接的激进反应,人们通常会觉得不太自在:你知道别人很生气,或者情况不太对劲,但对方就是不说些什么。如果对方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反倒容易应付。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因为他们过于在意自我形象——他们想给别人留下“宽宏大量”、“平易近人” 的印象,虽然结果绝对是相反的,因为即使你再怎样压抑自己的怒气,它终究还是会显露出来,而且通常显露的方式都是掺杂怨恨在内的。

至于在消极的反应中,你则是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反而将其他人的需要看得比你自己的还要重要。然而这种做法也可能只会让你在事后愤恨不平。

在自信的反应中,你表达了对他人的关怀,却也同时阐明了自己的立场, 以及随之而来的反应,并进一步提出了富建设性的建议。

这种表现的优点在哪里?自信的行为可以让你获得什么?答案是,你会忠于自我、尊重自我,并承认自己的感受。借由进一步提出富建设性的建议, 也等于为正面的结果打下基础。

缺乏自信的行为或许一时之间颇适合你,但绝非长期。举例而言,苏晚上一向和一位特别的朋友一起出门,她觉得自己对这位朋友就很不能表现自信。他们的前往地点一直都是由这位朋友出主意。通常这种主意都很棒,而苏也往往欣然同意。只是苏自己偶尔也有些不错的点子,但总压抑着不说, 因为她认为她的朋友可能不会同意,或者会有更棒的想法。(注:以下括号中的号码,指的是下述练习 3—1 中的阶段。)

苏扪心自问,(1)自己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好处?(2)她想到的答案是,自己可以不必伤脑筋,只要顺其自然就好,而且自己通常也玩得很高兴。缺点(3)则是,当苏和这位特别的朋友出去时,总觉得自己优柔寡断,而且似乎矮了一截。在此种情境下,她如果能表现自信的话,可以获得什么?(4) 更强的自尊?更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有更多的选择权?甚至更多的快乐?

苏于是下定决心,下次当她再和这位朋友出门时,自己一定要拚命想出一个点子,给她的朋友一个建议。

练习 3—1(见本章后注解)

  1. 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情境缺乏自信?

  2. 在此情境下,你当时的表现对你有何好处?

  3. 坏处在哪里?

  4. 你认为,如果在此情境下有自信的表现,可以获得什么?考虑一下下列的可能性:

——独立

——自我尊重

——忠于自我

——对彼此的关系开诚布公

——内心宁静

——思想澄彻

  1. 清楚地做个抉择,在此情境下,你是愿意保有自己原有的行为,或者想要学习做一个有自信的人?

实际做出抉择有助于厘定确切的前进方向,同时亦能将“我应该尝试些不同的”此类含糊不清的自我暗示,尽量减至最低。你不再需要它了。现在你会详加考虑,然后做出抉择。请你牢记,如果你真心想保有自己原本的行为,那也没有关系。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目前的行为,有确切的认知,然后告诉自己事实的真相。我们必须先接受自己,以此为出发点向前迈进。接受自己的关键在于, 给自己一些正面的讯息,并且看重自己,我们愈能看重自己,就愈不必依赖他人的肯定,也愈能感受到表达真我的重要性,不必再依他人的期望起舞。

练习 3—2

  1. 列出你自认的十大优点:包括自己的能力、专长、特质与成就。

  2. 连续两个星期每天念一次这张表给自己听。并随时补充些新的优点上去。

  3. 每天都留意一下自己所做的一些有正面意义的事。不必非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其实也有可能是大事。恭喜自己。

我们一向不习惯看重自己,我们需要重新养成这种习惯。

为了做一个有自信的人,我们必须探触自己生活中真正想要的。通常我们并不允许自己去探触自己的需求,因为我们害怕无法获得。

练习 3—3

  1. 列出自己想要的事物。别多加考虑或删改。如果有什么负面的念头,如“我买不起”或“那是不可能的”等等,闯入了你的脑海,只要稍加留意一下,然后继续完成你的列述。

  2. 看完自己的列述,然后接受自己所写下的事物。

这个练习可以帮助你更清楚地认清自己的需求,偶尔重复一次这个练习也不错。

大多数人不愿表达自我的原因,往往在于无力感的存在。我们必须停止再怨天尤人,不要老觉得自己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如果生活中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只会怨天尤人,那么我们便无法有所改变。倘若我们能为自己遭遇的事负责,我们便能够有所改变,只要我们愿意。

练习 3—4(见书后注解)

  1. 列出一些你会产生无力感或觉得自己受害的情境。

  2. 注意其中的一次,看看是否能够找出因应的对策,让自己变得更有自信,且重拾自己的力量。

我们通常惧怕改变。正如我们先前谈过的,至少短期内保持现状可能会较为容易。未知经常被视为“不好的”。

练习 3—5

  1. 回想过去自己即将要尝试一项新事物、一个未知数的时候。可能是

开始接受新科目或新工作,或者是搬至另一个城镇或乡村。

  1. 想一想在这件事发生之前,你有什么感受?在这件事的发展过程中,你传达给自己何种讯息?是正面或负面的?

  2. 当这件事发生时,你实际感受到了什么?

  3. 你当时是让自己敞开心胸,接受事情的真相,或者还继续专注于自己先前的想像?

  4. 你实际感受到什么程度?是真正融入事件之中,抑或只是当个客观的旁观者?

我们通常惧怕面对新场合、新事物以及陌生人,因为我们告诉自己,我们应付不来。如果我们愿意尽全力绽放真我,做真正的自己,那么我们就会愿意冒个险,朝未知迈进,或者踏出一小步。我们会告诉自己:“我办得到”。我们会记得自己过去的正面经验,而非负面的,我们会打破樊篱,不再划地自限。最棒的事莫过于,当你超越了自设的极限,你就会不断地扩展,而不再将其视为极限。你可以走得更远、更远。

这种过程起于自我尊重,赞扬吹捧一下自己,对自我与自我的世界做出正面的许诺,扬弃那些负面想法,以便更能容纳正面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