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创造力
创造力可穿越世俗,寻找神奇。
——比尔·莫尔(Bill Moyers)
创造力是指别人所没有过的想法或做法。
在讨论创造力时,我们通常会想到伟大的艺术家。梵高的画、莫扎特的音乐、莎士比亚的剧作。这些大师的非凡成就,并不表示我们缺乏创造力。但是,我们的生活似乎与本身的创造力愈来愈脱节。
《成功的小子》一书作者贝莉·费德门,谈到她早年所接受的艺术训练情形:
念小学时,有一次艺术课的家庭作业,是将一张名画贴到厚纸板上。上课时老师没有提到那张画,只清楚地交待边缘要留多少空白,并且以此为标准打分数(这种课程现在还适用)。上高中我痛恨艺术课,要我选修艺术, 门儿都没有。大家都认为我没有创造力,我也一样自暴自弃。
那时候我不明白有无创造力的区别。其实只是前者在成长过程中认为自己深具创造力,而后者没有罢了。
- 创造力:新的因应之道
我们如何定义这种天赋的能力呢?通常的答案是创新的、不同的做事方
式、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或是更好的。我们喜欢的定义则是“新而且有用的”。
具创造力是指能使原有的工作产生新的目的或意义,发现新的用途解决既有的难题或增加事物的新价值。因此一个有创造力的家庭主妇,和一个有创造力的作家并无不同。父母亲对待子女的创造力和画家作画,或企业家开发新产品也一样有用。
- 创造力是每个人特性的表达
基于复杂而独特的遗传个性及不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像雪片一样各有特色,这种差异性就是创造力的基础。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才能、不同的经验及诠释方法。
与不同的人接触,听其言观其行,也会影响我们创造力的表达。创造力将我们的声音或自我,转换成可触知的表达方式,艺术创作、音乐、工作、子女、居家陈设、服饰风格、嗜好、舞蹈或其他表达性的活动。
开发创造力最困难的是自我认知及自我肯定。我们是群体动物时,独特并不有利,个别行动不但有更多风险,甚至对群体造成威胁。个人主义被压抑,群体行动则简单且安全,因此产生所谓的“群体思想”。
- 人类的双重性格:希望融入群体,又想保有自我
虽然群众的压力十分强大,我们仍不想轻易放弃自我。周遭事物都驱策着我们的创造力,房子、衣橱、嗜好、从编织到棒球卡的收集,处处都可看出人们的双重性格,既想融入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亚伯拉罕·莫斯洛将这种极力发挥个人能力的欲望,称为“自我实现”。有为者亦若是,每个人都想要做到自己能力所及的极限。
- 聆听并发掘自我的内在真相
人生的一大目的是自我定位,看来简单,其实不然。我们是群体中的一员,必须注意聆听,才能找出内在真正的自我与特质。当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就能开发自我的创造力。这种过程与结果一样重要。脑力规划是帮助你发掘自我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