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学习基本概念时的种种弊病

中学生物课本的基本概念是很多的,如果学生对基本概念不很清楚,那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就纯属一句空话。而恰恰在生物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弊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把它归纳为如下五种:

  1. 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想象过宽不妨举几个实例来说明:

例 1 构成人体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还可包括脑脊髓液),常有学生把血浆写成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哪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哩!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嘛!

例 2 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叫做反射。有些学生往往写成应激性。反射是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所具有的,它属于应激性的范畴,而应激性是针对任何生物体对刺激能产生反应而言的,不具有神经系统的植物和单细胞的动物都有应激性,它是生物区别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例 3 人体和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骼肌和骨连结三部分构成的。有的学生把骨胳肌说成肌肉。肌肉有三种:平滑肌、骨胳肌和心肌。平滑肌分布在胃、肠等器官的管壁里;心肌是心脏所特有的肌肉;骨胳肌是附着在骨胳上的肌肉。构成运动系统的肌肉只有骨胳肌,哪能把平滑肌和心肌扯到里面!

例 4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息场所、选择配偶等矛盾,而发生的残酷的斗争现象,应是种内斗争,不少学生认为是生存斗争。生存斗争的范围是很广的,它包括生物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斗争。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斗争又包括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种内斗争仅仅是生存斗争的一个方面罢了,哪能把种内斗争扩之为生存斗争!

例 5 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有的学生会写成植物是自养生物。绿色植物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它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因此,说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生产者),那是正确的。而把植物统称为自养生物,就不妥了。因为植物既包括绿色植物, 又包括非绿色的植物,如菌类植物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等),都是非绿色植物,均不是自养生物,而是异养生物。

  1. 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理解过窄下面再举几个实例:

例 1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或者说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这是毫无异义的,而写成 DNA 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就不对了。我们知道, 核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DNA;另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 RNA。绝大多数生物既有 DNA 也有 RNA,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 主要存于细胞质中。但有的生物体内只有 RNA,没有 DNA,如烟草花叶病毒,在这种情况下,RNA 便成了烟草花叶病毒唯一的遗传物质了。

例 2 人体各器官系统之所以能够密切地配合,协调地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特别是神经的调节作用, 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总有不少学生把体液调节写成激素调节,这就不对了。因为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二氧化碳调节和乳酸调节等。诚然,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面,但激素调节并不就是体液调节!

(二)学生学习基本概念时的种种弊病 - 图1例 3 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这是对的,而写成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就不相宜了。理由很简单,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类。无氧呼吸始终是在细胞质的基质里进行的。而有氧呼吸进行的过程较为复杂,其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反应式如下:

(二)学生学习基本概念时的种种弊病 - 图2

上述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的基质内进行的,第二、第三阶段才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因此,笼而统之说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

粒体,就不妥当了。

(二)学生学习基本概念时的种种弊病 - 图3例 4 组成蛋白质的每种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NH2 )和一个羧基(- COOH),写成每种氨基酸都由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组成,这是不妥的。为什么?那是因为有的氨基酸分子有两个氨基,如赖氨酸;有的氨基酸分子有两个羧基,如谷氨酸。它们的分子结构简式如下:

由此可见,概念所包含的内容窄了。3.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常常混淆

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混淆不清,可以说是他们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通病。

例 1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应该是细胞周期分裂期中的后期,模糊地理解为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就错了。实际上,分裂间期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染色单体。由于两条染

色单体有一个着丝点相连,因此,从染色体数目上说,仍是一个染色体,只是这个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罢了。分裂期的后期,由

于着丝点一分为二,使每个染色单体都有一个着丝点,此时染色单体便成为染色体了,染色体数目就增加了一倍。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一混淆,

问题便出现了。

例 2 人劳动一天后会感到很疲劳,当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会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甚至出现打“哈欠”,这应属于体液调节,不少学生答成神经调节,这在概念上又混淆了。乍一看,二氧化碳刺激了脑干的呼吸中枢,是属于神经调节的了。其实呢,二氧化碳这种刺激物是通过体液传递的。理所当然是属体液调节的,怎能是神经调节呢?!

例 3 构成种子的胚,是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四部分。常见学生把子叶写成胚乳的,这就在概念上模糊不清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模糊呢?我想主要是想当然的缘故。你想,一说胚的组成,有的学生就不加思索地答出带“胚”字的结构名称(胚芽、胚轴、胚根、胚乳)来。殊不知这样回答是不对的。因为从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上分析,种子里的胚是由受精卵在胚珠中发育成的;种子里的胚乳则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来的。根本是两码事,硬是放在一起,哪有不错的。

例 4 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是通过脐静脉获得母体血液里的各种养料和氧的,把脐静脉写成脐动脉,仅一字之差,概念又混淆了。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人体胚胎发育营养的获得和废物的排出图解(见图 1)。

从图解中明确几个具体的问题:

  1. 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在胎膜与子宫内壁之间产生一块有丰富血管的组织(或叫器官),叫做胎盘。

  2. 胎儿和胎盘之间有一条脐带相连,脐带里有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动脉和静脉是以胎儿的心脏为中心分的,远离心脏的血经过的血管叫动脉;流向心脏的血经过的血管叫静脉。有不少

图 1 人体胚胎发育营养的获得和废物的排出图解学生正好在此弄颠倒了。

  1. 脐动脉和脐静脉在胎盘内分出许许多多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浸浴在胎盘空隙的血液中,并不是跟母体的血管直接连通的,也就是说,胎儿和母体的血液循环,是两个独立的循环体系。如误认为是一个循环体系, 那就错啦!

  2. 胎儿和母体之间通过毛细血管的扩散、渗透作用,彼此间不断地交换物质:通过胎盘由脐静脉把从母体血液中吸收来的营养、氧气输送给胎儿; 胎儿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通过胎盘中脐动脉输送到胎盘进入母体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

我想,经过上述分析,就不至于把脐动脉和脐静脉的作用弄颠倒了。4.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存在理解错误

在学生中,对概念的理解错误要比对概念理解模糊更严重。

例 1 把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生长,可是把两

者放在一起培养,经过 16 天,其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然生长正常。这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不少学生却错误理解为种内斗争,以为是大个草履虫把小个的草履虫吃了。实际上被“吃”的是大草履虫,生长正常的是小草履虫。大、小草履虫是两个不同的种!

例 2 把青蛙的心脏完整地剪下来,用生理盐水(0.7%的 Na-Cl)灌注心脏,该心脏仍能有节律地持续搏动几个小时的现象,只能说明心肌具有垐动而有节律地收缩的特性(或特点)。有些学

生错误地理解为心跳是可以不受神经支配的。动物和人的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都是受神经支配的,心脏岂能例外?!

例 3 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错误理解为呼吸作用,说什么“植物在白天吸入 CO2 呼出 O2,夜里吸入 O2 呼出 CO2”,又说什么“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动物的呼吸作用正相反,植物吸入 CO2 呼出 O2,动物吸入 O2 呼出 CO2”。错!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特有的生理活动,是消耗 CO2 放出 O2,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吸入 O2 呼出 CO2 的。

例 4 基因型 Aa,经减数分裂,产生含有 A 和 a 的两种雌配子(或雄配子),它们之间的比例近 1∶1,有些学生错误地理解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为 1∶1。我们知道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可形成 4 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

减数分裂最终只能形成 1 个卵细胞。况且,精巢里经过有丝分裂所产生的精原细胞的数量很多很多,卵巢里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原细胞数量是很少的

(指要形成的精子的精原细胞和形成卵细胞的卵原细胞而言)。以人为例, 女性生殖器官成熟后,约一个月才排出一个卵细胞,男性生殖器官成熟后, 每次排精子是数以亿万计的。可见,认为精子和卵细胞的数量比为 1∶1,那是大错特错的⋯⋯实例举不胜举。

5.学生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同语反复”

例如,等位基因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的学生说成是“相等位置上的基因”。基因突变应指“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包括 DNA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有的学生说成是“基因的突然变化。”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有的学生说成是“食物的链条”。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有的学生说成是“不需要条件的反射”等等,瞧,概念的实质性问题一点也没有说明。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真正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是很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