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
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因素有机结合构成的。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以感知为基础形成的,观察力是智力的源泉, 是智力活动的开端;记忆是对事物在感知基础上的识记和保持,把有关事物的知识、经验刻在头脑中。记忆包括两大类: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想象是在现实事物的形象、表象的刺激作用下,在大脑中重新配合,从而构成某种完全崭新的形象。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过程,想象力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认识过程,是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注意力是在高度集中的条件下,将多种多样的信息输入大脑,经过选择、判断、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
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它并非认识过程的本身,只有保证有效的认识活动,才能构成智力。智力的五种因素必须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智力的完整、独特的心理特征。所以,对于高智商的儿童,老师在授课时如果不注意开发其智力,学生是不会表现得特别优秀的。因此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备条件, 而知识又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的高低,不表现在知识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的动态活动之中。我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原则
要提高学习效率,单纯靠延长学习时间,搞“题海战术”,不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好方法,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恰当的设疑和从错误的概念中求真知等方法。
例如,在讲述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时,通过基因自由组合的测交和基因连锁遗传的测交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完全连锁遗传规律的条件与特征,使学生在错误的答案中掌握完全连锁遗传的实质与细胞学的基础。现在以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杂合体与双隐性纯合体杂交(测交)为例来进行说明。
例 1 在学习了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之后,我向学生提问黄色、圆粒豌豆
(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代?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由组合规律的条件与细胞学基础,所以学生可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来(见图 6)。■
例 2 灰身长翅雄果蝇(BbVv)与黑身残翅雌果蝇(bbvv)杂交,F■1 的结果如何?多数学生在初学时,会按自由组合规律推得出以下错误答案(见图 7)。■
图 7 果蝇两对性状杂交的后代表现
这时,老师提出按摩尔根及其学生所做的试验结果,没有出现重组类型
(即没有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果蝇的存在),如图 8 所示。■
图 8 灰身长翅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杂交的后代表现
这时学生会立刻产生了解其发生错误的根本原因的欲望。如果教师直接教给学生正确答题,就不会有这种效果,失去了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机会, 整节课为失败课,而我抓住时机,又给学生提出了以下三道思考题:(1)测交后代表现型为什么没有重组性状?(2)雄性灰身长翅果蝇(BbVv)产生了几种基因型的配子?(3)说明 Bb、Vv 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通过上述三个思考题,可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错误结论的焦点,从而引导学生:
首先,考虑没有重组性状,说明在灰身、长翅(BbVv)产生的配子中没有出现 Bv、bV 这两种基因组合。所以在后代中才没有出现重组性状(即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灰身、长翅(BbVv)雄果蝇没有产生 Bv、bV 两组配子类型的原因,推导出此类遗传与基因定位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不相吻合;
第三,引导学生分析,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条件是: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不同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
(YyRr)在细胞内的存在,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配子中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配子中才能产生四种类型的基因(YR、Yr、yR、yr)。
由此说明,雄性灰身、长翅(BbVv)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存在形式与黄色、圆粒豌豆(YyRr)不同;
第四,引导学生分析,雄性灰身、长翅果蝇(BbVv)这两对等位基因, 通过上述证明不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应该在什么位置?
这样学生才会推导出雄果蝇 Bb、Vv 这两对等位基因只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结论。所以雌性黑身残翅(bb、vv)也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即■。由此推理,在一条染色体上的 Bv 与 bv 在减数分裂时不分离,而是连在一起分配到配子中去,所以配子中只有 BV 与 bv 两种亲本组合,而不会出现 Bv 与 bV 这两种重组配子。由此推理出在 F■1 中没有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两种重组性状的正确结论。
(二)利用知识的系统性,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例如,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这一内容我是分为三节课来讲述的,按着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新旧知识的结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建立抽象概念、开发学生智力的效果。
光合作用已研究了 200 多年,特别是近 50 年来有了重大的突破,但至今仍未完全搞清光合作用的机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生化知识,所以讲起来困难很大,难点很多。我是如何讲授的呢?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利用初中已掌握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反应物、生成物等知识,进行复习;其二,是将已学过的有关叶绿体的结构、光合酶的位置、吸光色素的种类、存在位置和吸收什么光谱等知识串联起来,作为引言;其三,是讲授光合作用的全过程。采用以上三节课完成光合作用过程的讲授任务。
- 第一节课:通过四组演示实验,复习初中已学过的旧知识
第一组演示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教师从银边吊兰上摘取一片叶,经酒精提取叶绿素后,向白色叶片上滴加碘酒。结果,银边部分不变蓝,而绿色部分变成了蓝色。根据这两种现象,启发学生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较正确的答案:银边吊兰的银边部分叶肉细胞的质体中,缺乏叶绿素,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所以遇碘不变蓝;绿色部分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遇碘变蓝了。由此学生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吸收光的主要物质是叶绿素。
第二组演示实验,证明光能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教师取出两盆天竺葵,一盆用黑色纸盒遮住光(告诉学生已经“饥饿”了三天),另一盆是正常光照下的天竺葵,这时问学生从这两盆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分别进行酒精脱叶绿素和滴加碘的实验,将获得什么结果?学生利用这一演示实验的知识,很快就能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
第三组演示实验,是验证光合作用有氧气放出。教师用课前就摄制好的录像带,通过电教媒体进行演示,展示出两个大小相同的、密闭的玻璃钟罩, 一个放一只小白鼠,另一个除了有白鼠,还放一盆天竺葵。请同学仔细观察其结果。一段时间之后,单放有白鼠的钟罩内的小白鼠,开始呼吸困难,逐渐窒息死亡;另一钟罩内的小白鼠,生活自如。请同学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不放天竺葵的钟罩内的小白鼠,因将罩内氧气耗尽而窒息死亡。放有天竺葵的钟罩内的小白鼠呼出的 CO■2 气体,成为供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原料,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又供白鼠呼吸,达到了O■2 与 CO■2 的相对平衡,所以白鼠正常生活。
第四组演示实验,是证明光合作用必须有 CO■2 作为原料。教师又取出另外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一个里面放有天竺葵和 NaOH 溶液,另一个只放有一株天竺葵。一段时间之后,各取一片叶,分别进行酒精脱叶绿素和滴加碘酒实验。结果放有 NaOH 溶液的天竺葵叶片不变蓝,而另一叶片变成蓝色。根据上述现象,启发学生分析其原因。证明了 NaOH 溶液吸收了钟罩中的 CO■2
转化为 NaHCO■3 溶液,使钟罩内 CO■2 气体大量减少,致使光合作用受阻, 不能产生淀粉,从而遇碘不变蓝。说明了光合作用的必要原料是 CO■2。
通过上述四组与原初中教材内容不相同的实验,除证明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反应物和生成物外,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了智力。
- 第二节课:用三个问题来启发、诱导学生复习、巩固前一章所学过的知识(1)叶绿体内的结构是怎样的?(2)吸光色素的种类与存在位置是怎样的?(3)催化光合作用的酶在叶绿体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对叶绿体的结构是很熟悉的,叶绿体外包两层生物膜结构,内膜之中充满着胶状的基质,内膜形成许多囊片(基质片层,基粒片层),囊片之间有许多基粒,基质中有 DNA 和蛋白质。
关于色素种类、位置和吸收光谱,这一问题教师是通过随堂分组实验的方法验证的。通过“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学生总结出叶绿体中四种色素的颜色,在基粒片层膜上的位置和两类色素各吸收光的种类。
关于光合酶在叶绿体内的存在方式,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法来掌握的(光合酶位于基粒片层膜内、膜外和基质中)。
通过前两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概括性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提出光合作用过程这一主题。
- 第三节课:研究光合作用全过程
对光合作用的内部机理的研究虽有突破,但也只是停留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同时光合作用过程是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所以这节课是以老师讲授为主,配合适当的电教媒体,深入浅出地介绍,不宜过难、过深。
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与暗反应两个阶段:(1)光反应:这一阶段是光合作用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又可分为光反应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光反应第一阶段,包括色素吸收光和水的光解过程。叶绿体基粒片层膜内的四种色素都吸收光能,并能神速而高效率地传递给叶绿素分子。叶绿素分子利用光能将水光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氧原子又以氧分子(O■2)的形式通过叶片气孔释放出来(说明光合作用下,释放出的氧气是由水被氧化为分子态氧的过程产生的)。而氢原子是活泼的还原剂,将用于暗反应。由此得出结论:光反应第一阶段的产物是氢原子与氧气。
光反应第二阶段,主要是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过程。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在化学课中掌握了氧化、还原的概念,所以有关电子传递过程中,电子得失的氧化-还原过程,学生是可以理解和掌握的。
电子传递过程:叶绿素分子接受了高能量的光,使叶绿素分子丢失了外层电子而变成离子态,这时的叶绿素离子具有了得电子的能力而被激活。其外层电子被各种电子受体接收,引起了电子的传递。叶绿素又接收水光解时产生的氢原子的外层电子。在电子的传递过程中,通过酶的作用,最终又将电子传递给氢离子而产生还原态的氢原子。
光合磷酸化过程(ATP 的形成):在电子传递的过程中,叶绿素分子将部分电能转化为不稳定的化学能,在 ATP 酶(基粒片层膜上)的催化下,不稳定的化学能被 ADP 捕获,结合 Pi 形成了 ATP。上述有关知识,因学生已经了解了电子传递、ATP 和 ADP 的转化等有关内容,是很容易接受的。因此, 光反应第二阶段的产物是 ATP。(2)暗反应(与光无关的化学反应):可分为 CO■2 固定、还原和能量贮存三个过程。
CO■2 固定(在叶绿体间质内进行):即 CO■2 分子从叶片的气孔进入叶绿体中与一个五碳化合物(二磷酸核酮糖)在酶的催化下结合成六碳化合物,再水解为两个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因此说明了 CO■2 以羧基
(■H)的形式被固定下来。这一反应教师配以挂图和投影等媒体,将复杂的化学反应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对上述内容的理解(但并不要求学生必须记住)。
CO■2 还原(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三碳化合物(三碳酸)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光反应阶段产生的氢原子),在 ATP 供能的条件下,被氢还原成两个三碳糖(3-磷酸甘油醛):
- 2C3(三碳酸)→2C3(醛)(三碳糖)再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形成了
(1/6)C■6H12O6(葡萄糖)和(5/6)五碳化合物。
能量的贮存过程:ATP 放出能量,供■CO2 还原的同时,脱去磷酸(Pi) 之后转化为 ADP:
- ATP→⋯→ADP+Pi+能量
■与此同时将其能量贮存在 C3、C5 和 C6H12O6 之中。
从总体上看,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即■CO2 被还原到糖,水则被氧化为分子态氧的过程。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光合作用首先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电子传递), 其次是将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最后则是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的过程。
通过上述三节课的教学,将初中学的光合作用知识与高中要学的内容综合分析,按着知识的系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学习或复习,使学生对光合作用形成整体概念。通过课堂演示、随堂分组实验和配合各种电教媒体的授课,按着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声、像、言相结合,达到了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三)开辟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生物学是一门非常生动的自然学科,在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和分类等有关知识内容时,均有丰富多采、千姿百态的各类生物给教学提供素材。因此生物课教学,绝对不能采取只在“黑板上种田”的方法,必须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和观察大自然,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课内与课外结合,应遵从以课内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原则,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公休日和寒暑假等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市内公园、省内名山大川和自然保护区,进行植被调查、采集标本和摄制录像素材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 课堂教学,结合具体实物进行授课,在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中发展其智力
例如,我在讲述初中植物教材中有关种子一节时,发给每位学生菜豆、豌豆、蓖麻、玉米和小麦等一些种子,并指导学生萌发种子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课前培养好。当讲种子结构时,指导学生如何剥制种子、如何观察和比较各类种子的结构,学生很感兴趣,非常认真地操作,将每粒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等结构逐粒剥制好之后,教师提问:
- 菜豆种子与蓖麻种子结构有何区别?
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很容易区别出来,菜豆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肥大的两片子叶;而蓖麻除了有种皮和胚外,还有胚乳,子叶不肥大、呈双薄片状。这样就改变了老师用一支粉笔和一张挂图的授课方法。而且说明有些双子叶植物有胚乳,有的无胚乳,改变了学生中有关双子叶植物种子都没有胚乳,其胚乳都被子叶吸收的错误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 菜豆与玉米种子结构有何区别?
指导学生如何将萌生的玉米和菜豆种子纵切并在纵切面上滴加碘酒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找出两种种子的主要区别。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比较, 得出的结论是:玉米有胚乳而菜豆没有;玉米子叶为单片而菜豆子叶为双片; 菜豆种皮为单层,而玉米是果皮、种皮双层结合;玉米的胚芽与胚根外面分别有胚芽鞘和胚根鞘。这样就逐步明确了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子叶数目。
- 菜豆与豌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何区别?
在授课前发给每位学生一个玻璃制的培养器和几类种子,让学生在课后将种子种在培养器里,定时浇水,待萌发后,通过总结得出下列结论:菜豆萌发时,胚轴伸长将子叶带出土面,后胚芽萌发成茎和叶;而豌豆的子叶不出土,胚芽直接从土面长出萌发成茎和叶。
- 菜豆与玉米种子萌发有何区别?
通过观察可以得出,菜豆子叶出土,玉米子叶不出土而通过胚芽鞘直接将胚芽伸出土面。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在学生亲自培养、制作和观察中,将各类植物种子的结构与萌发过程加以比较,明确概念,找出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概括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 利用暑假,组织夏令营活动,到自然保护区进行植被调查
当讲到被子植物类群一节时,我组织夏令营活动,带领学生到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除了教材中讲授的五科植物外,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们又观察到了以下几科较少见的植物:
百合科:郁金香、玉簪、百合、萱草和贝母等。天南星科:天南星、马蹄莲和七叶一支花。
兰科:杜鹃兰和二月兰。 菊科:马兰、蓟和蒲公英。杜鹃花科:红、白杜鹃。
毛茛科:芍药、牡丹和毛茛。 旱金莲科:旱金莲(金莲花)。蓼科:何首乌等。
通过夏令营活动,除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开阔了视野,对千姿百态的各类植物产生了感情,还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优良品质。
- 利用公休日,组织学生到公园去鉴赏各种花卉
例如,我在讲述花这一节时,利用公休日,组织学生到公园去观赏桃、梨、杏、紫藤、野菊、迎春、木槿、牵牛、仙客来、大八仙、唐菖蒲等各类花的结构、花冠种类。把学生采集或制作出标本带回课堂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桃花制成平面花式图,再经自学,将桃花的典型结构一一表述之后,再观赏桃花将每部分结构重新口述出来,采用了“课堂 TV”的方法,既增强了鉴
赏能力、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4.摄制专题录像,配合教学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使用,加速了教学改革,将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各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活动等内容,特别是微观世界的有关知识,用投影、录像的方法,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像的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时,有关地钱(苔类)、葫芦藓和各种蕨类植物,因为学生对上述植物缺乏感性了解,平时很难见到,只用挂图授课的方法,很难使学生掌握。所以,我利用假期,组织学校电教组和生物组的全体老师,到苍岩山、嶂石岩、蔓山和雾灵山等山地或自然保护区去, 进行专题摄制工作。从嶂石岩采集和摄制了地钱的雄株和雌株、葫芦鲜的雄枝和雌枝(雌枝上长有茂密的孢蒴)等;在雾灵山摄制了铁线蕨、密毛蕨、锦马鳞毛蕨、问荆和木贼等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等录像节选,回校进行编辑之后,上课时边讲边展示给学生。
又如,讲到我国珍贵的植物:水杉、银杉、银杏、金钱松和珙桐时,过去只是讲一下,既无标本又无挂图,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为了改变上述现象, 我与有关的各省、市电教馆联系,求购录像节选带,在上课时逐一展现给学生。
当讲到我国珍贵动物和珍稀鸟类时,我向福建省标本厂求购了我国一、二、三类保护动物和鸟类标本 1300 多种,除金丝猴和熊猫外,凡是初中和高中教材中讲述的各类动物基本上都购全了。这样使生物课由死板的教学模式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四)根据学生智力的差别,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的智力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有聪明和迟钝之分,有些学生长于记忆,有些善于思考,有些喜文,而有些喜理,有些善于交际,有些沉默寡言等,从而表现出智力上的差异。
所以,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智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方位地关心爱护学生,特别要体贴那些智力较差、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又要保护和培养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多年来一直坚持深入了解“差生”的共同心理压力。
首先是来自家长不正确的管理,这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股劲儿地给子女灌注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同时又使学生不知所措,学习效果反而越来越差; 其次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片面地追求高分数,而忽视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差生”冷眼相待、不闻不问,甚至对他们进行讽刺和训斥,结果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了问题不敢问老师,问同学又怕人家烦,长此下去,问题成堆,无法解决,学业成绩越来越差,成为所谓的“低能儿”。
为了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我在多年的教学中采用“五辅、一补” 的教学方法,对智力较差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一辅:指的是练习课优先关照“差生”。即经常提问他们,对他们的错
误概念进行耐心的纠正,使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勇气。对他们在板书、口述和表达中的错误概念, 可以及时纠正,不致堆积起来。
二辅:辅导课主动光顾“差生”。只要下班辅导,就优先照顾那些“中下生”,首先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通常每次下班辅导时,总是“好学生” 围着老师转、问这问那,使老师抽不出身来解答“差生”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凡是“好学生”围着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差生”因心理因素的影响, 根本不敢向前,再加上他们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这样教师下班辅导次数不少,但并不能解决“差生”的问题。根据上述现象,我改变了下班辅导的方法,即下班辅导时,教师带着问题,逐个辅导后进生,以饱满的热情关心、辅导他们,使这些学生心理上得到安慰、问题得到解决,辅导“差生”之后, 再辅导那些优等生,这样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三辅:即作业和单元考试,面批面改。每次作业完成之后,我都全部进行批改,而且对那些“差生”用当面批改的方法,使他们的知识漏洞得到填补,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辅:公休日、节假日个别辅导。即凡是休息时间,我都尽量挤时间, 提前按点约好学生来办公室,逐个辅导,这是辅导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解开问题的关键环节,使学生茅塞顿开,培养了学生敢于攻克难关补全知识漏洞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五辅:落实单元过关。即每章讲完之后,都要进行单元测试。通过测验, 检查学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改变教学方法,逐渐提高教学质量。每次单元过关考试之后, 对他们的试卷都要面批面改,当场纠正错误,讲清发生错误的原因,并逐一进行辅导之后,再用原题过关一次,要求参加第二次过关的学生,必须达到满分。这样每讲完一章之后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牢固和正确掌握,不留知识缺欠。
一补:经过上述“五辅”之后,在学生中还可能有好、中、差之分。对那些学习特别差的学生,决不能放弃,我利用每星期日下午的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补课,实际上是将本周已学过的知识,再讲一次、练一次和考一次的方法,逐章进行补习。
对于智商较高、学习成绩又好的“尖子生”的培养与提高,一般是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兴趣小组。在活动中根据“三个面向”的需要给学生介绍生物学的发展与展望,介绍一些分子遗传学的知识,讲述一些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并提高其生物实验技能等。
例如,开放实验室。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爱好,可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检查和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又如,安排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将所学习的实验,特别是当时自己在实验时,效果不太理想的,再重新验证一次。要求学生一定学会徒手切片技术, 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
对初一的同学,我要求他们将植物根、茎和叶三大器官的徒手切片,练习到一次切成的地步。如初生根、次生根的纵、横切;草本茎横切,一年生木本茎的纵、横切和三年生木本茎的横切;叶片的横切和上、下表皮横切等切片,练习到一次切成,经过考核达到要求。
对初二的学生,引导他们制作鸟类(长尾蓝鹊、雉鸡等)、哺乳类(家
兔)和两栖类(青蛙)的各种剥制、干制、浸制和透明标本,除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制出了许多可保存的标本,在生物仪器室内增加了许多学生的自制标本。
1994 年,我组织了高中生物活动小组,选了 11 名“尖子生”进行假期培训,其中有三名学生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生物知识竞赛活动,取得了好成绩。
上述四种原则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智能水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