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物教师要为农、科、教三结合做贡献
大量的事实表明,将农业生产、科学试验和科普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有效措施,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都应为实现农科教三结合尽一份力量。我在牛栏山一中任教期间,牛栏山地区的领导干部从促进农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出发,取得牛栏山一中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在一中办起农业机械和科学技术业余学校。我被聘请为该校农业科技班的教师, 与乡农业科技干部一起负责主讲作物栽培技术,培训农村科技员,担任农作物栽培的技术顾问。
农业科技班持续办了 4 年,每年培训一期学员,先后培训农业科技员 300
多人次。农业科技班的学员来自本地区 35 个自然村,学员除各村农业科技员外,也有一些主管农业生产的村干部。学员为不脱产进修,农闲时集中讲授作物栽培和育种等基础知识,播种或栽培管理季节有组织地进行现场教学。学员不仅要坚持系统地业务进修,而且要承担本村专业组的技术培训,以及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因此,举办农业科技班对于本地区的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农业科学试验的广泛开展,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该校农业科技班的主讲教师之一,我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 广泛搜集农业科技信息,为农业科学的普及教育,当好宣讲员
为了向学员们讲授先进的作物栽培技术,我多次走访市县农业科研部门,向专业科技人员和专家们学习,广泛地搜集各种农业技术资料。到东北旺、双桥和张喜庄等国营农场、岳各庄和李各庄等农村参加实践活动。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先后编写出冬小麦、夏玉米、水稻、棉花和甘薯等作物栽培的讲授提纲约 10 万多字,每次讲课之前都将装订成册的资料发给学员。在讲授过程中,不但向学员介绍这些资料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说明这些资料的来源,以便提醒他们注意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进一步搜集农业科学的新信息。
- 亲自开展相应的农业科学试验,为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做出示范
在农村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百闻不如一看,百看不如一干”。为了使学员们相信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在学校的教学试验园地里进行了各种作物的丰产栽培试验;另一方面,与一些农村科技员配合,在他们分管的地块里开展单项农业科学试验。校内外的有关科学试验活动均取得成功,在试验田的示范作用下,使理论教学对学员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例如,牛栏山地区小中河和■牛河两岸的小麦丰产方,有沙壤土、粘土和盐碱土三种不同的土质。土质和播种期的不同,播种量应有所不同,小麦各生育期的栽培管理则应因地因苗制宜。为了引导学员进行小麦栽培的科学管理,我们选定不同土质的多种地块进行不同栽培措施的比较实验,实验结果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此外,进行的甘薯温床育秧和火炕育秧的比较实验, 温床育出的秧苗茁壮、出苗率高,扦插后成活率高,而且投资少,又便于管
理,结果使这项育秧技术在本地区迅速普及开来。3.协助科技员搞好示范田和制种田
在农村开展农业科学试验是有一个过程的,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强迫命令。协助农业科技员搞好他们负责的示范田和制种田,对于农村开展科学试验起着促进作用。
70 年代的初期,牛栏山乡曾指定 10 多个村试种玉米单交种,由于过度密植、栽培管理不当、秋涝和光照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试种失败。农民把几乎颗粒无收的单交种玉米植株,戏称为北方甘蔗。试种的失败成为推广玉米单交种的障碍。
农业科技班开课以后,我们找试种失败的两个村的干部和科技员座谈。首先向他们介绍玉米单交种的生长发育特性,以及各个生育期的栽培技术要点。然后,共同寻找试种失败的各种原因,并鼓励他们再次试种,为推广玉米单交种起到示范作用。这样,我们协助两个村的干部和科技员,又搞起了20 亩杂交玉米示范田。在农科院等单位的支持下,选用京单一号和白单四号两个单交种。10 亩菜茬平作杂交玉米与春玉米作对比试验;10 亩套种杂交玉米与小八趟玉米作对比试验。结果,菜茬杂交玉米平均亩产 400 公斤,比白
马牙春玉米增产 45%,此外还多收一茬菠菜;套种杂交玉米平均亩产 300 公斤左右,比小八趟玉米增产 42%。杂交玉米的试种取得成功,为本地区农村干部和群众作出示范,玉米单交种仅用 3 年时间就在全乡得到推广。
为了保证顺利推广玉米单交种,我们协助科技骨干力量较强的两个村建立杂交玉米制种田。从隔离区的设置、种植计划的拟定、自交系亲本的播种、母本去雄和杂交种的收获等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并组织部分学员参观和实习。制种田取得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培养出一批科技骨干,先后有10 个村建起制种田,每年配制的杂交种不但保证本乡使用,还能调拨外乡一部分。
4.做好作物栽培技术的咨询或指导工作
牛栏山地区近三万亩土地,其中冬小麦和套种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 2.8 万亩,其余为水稻、棉花、蔬菜、甘薯和果树等。农业科技班的培训工作, 以小麦、水稻和棉花的丰产栽培为主要课题。每逢这些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班则以现场教学为主。此时,由主管农业的乡干部(兼校长) 亲自带队,由主讲教师带领部分骨干学员,深入到各村的每块丰产方,逐块地进行苗情诊断,同负责该地块的专业科技员和群众一起,制定出因地制宜和因苗管理的具体措施,从而把丰产栽培技术落到实处。
每一期学员的现场教学约有 5 次,每一次现场教学活动大约持续 3 天。在这样的现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理论讲述,而且要示范技术操作。在每个田间地头,不仅有科技班的学员,而且有干部和群众。他们随时会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来。此时,主讲教师和骨干学员将这些问题解答。因此,为取得现场教学的良好效果,主讲教师和骨干学员事先分别进行调查研究,并经过充分地讨论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现场教学不仅起到技术咨询的作用,而且起到技术指导作用。现场教学使作物丰产栽培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一支既有知识又懂技术的农业科技队伍逐渐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
我担任农业科技班的主讲教师的 4 年间,全地区的 3 万亩土地到处留下我的足迹,我了解每一块丰产方的土质、墒情、茬口和灌水条件,熟悉每个村主管农业的干部和科技员,结交了许多农民朋友,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
谊。在这期间,我与他们一起尝试以叶面积系数和幼穗分化的动态变化为指标,判断小麦返青后各个生育期的长势,进行因地因苗制宜的科学管理,取得的成功经验得到了推广。此外,在本地区还逐步推广了矮壮素的使用,小麦的叶面喷磷、水稻的半旱育秧、棉花的营养钵育苗、甘薯的温床育秧、杂交玉米的套种等栽培管理技术。在有些村推广了植物生长素的使用、土豆二季作和种薯的沟藏、杂交高粱的制种等。总之,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了人才。
我在牛栏山一中任教的 22 年间,在教学和实践的基础上,除编写了部分乡土教材和农业科技讲授提纲外,还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学术论文和科普性文章。例如,我撰写的“甘薯温床育秧”和“鲜重法测定小麦叶面积系数” 两篇文章在《植物》杂志上发表后,有些外省市农民专程来参观育秧的过程。在多年小麦栽培和观察的基础上,我发现冬前有效积温值的高低对不同冬性小麦的效应不同,并撰写出“农大 139 小麦的冬前穗分化”的论文。我在这
篇论文中指出,北京地区适时播种的农大 139 冬小麦,在冬前气温持续偏高的年份,主穗将进行穗分化,冬前穗分化与否以及分化进程主要决定于有效积温值大小;强冬性小麦品种(如东方红 3 号)在相同的有效积温条件下, 不发生主茎穗分化现象。主茎穗分化是冬前壮苗的标志之一,但穗分化一旦进入二棱初期将会降低抗寒性,必须加强越冬管理。这篇论文引起市农科院小麦组和气象组的许多专家的重视,在专门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后,立刻进行实验观察和反复论证,最后得到专家的肯定,并推荐给《植物》杂志发表,此后相继收到山东和山西有关单位的来函,为该论文的论点提供了许多实验论据。在总结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与市教育学院生物教研室的同志一起,编写出了一套供北京市农村中学试用的生物教材,这套教材既有适当广度和深度的基础知识,又有一定比例的乡土教材内容,在试用的两年期间得到了好评。此外,我还撰写了“遗传基本规律的教学”、“蛋白质的教学”、“水分代谢的教学研究”、“光合作用的教学”等数十篇教学论文,分别在《植物》、《大自然》、《人民教育》、《生物学通报》、《北京科技报》等刊物上发表。与其他同志共同编写的《高中生物教学指南》一书,也得到广大中学生物教师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