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知层次要求

由于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广泛,教学时间有限,因而教学大纲对各个知识点,都做了不同层次的认知要求。

  1. 了解层次

了解,是指对知识的认记和识别,或者说是要求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知其然”。这是低层次的要求。例如,让学生知道一些生物学事实,让学生记住一些名词等。

了解内容,多是记忆内容。不能轻视学习中的记忆,没有记忆就不可能很好地学习,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说,记忆是学习的背景和基础。记忆全过程包括:知识信息的输入、输入的知识信息在大脑中的贮存与固定、被贮存与固定的知识信息的提取。检验了解层次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可通过考核来加以鉴别。

例如,有关有丝分裂的选择题: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可供选择的答案有: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此题即是属于了解层次的考核,因为它只要求学生回答出染色体复制的具体时期,而未涉及其他。

又如,有关 DNA 分子的填充题:组成 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每个单位又是由一分子 、一分子 和一分子 所组成的。此题也是对 DNA 分子了解层次的考核,因为只要求学生把 DNA 分子化学组成的知识信息提取出来,填充上去,也就达到了考核的要求。

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了解层次的知识,不一定全是记忆的知识,也不一定就是非重点的知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知识也被划入了解层次之内,以下几种情况就是如此处理的:

某些知识虽然是承前启后的纽带知识,但由于难度较大,不适于中学生学习,无奈也就划入了了解层次之中。例如,生命的起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等。

有些知识虽有价值,也能被学生接受,但地区局限性过强,不具普遍意义,这类知识也列入了了解层次之中。例如,昆虫激素的调节,对一般地区的学生意义不大,但对养蚕地区的学生,这些知识显然是必需的。鉴于此, 我们的教学就应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规定,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认知层

次的要求。

  1. 理解层次

理解,是指在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领会、解释和说明。或者说是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知其然”,而且要求学生对知识内容要“知其所以然”。它是教学目的中的中等层次要求。例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命现象;能领会一些生物图解、图表;能对所学知识做出初步摘要、归纳与分类;能从一种表述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述形式;能根据所学知识初步推断出生物学过程的趋势和结果等等。所以,理解层次的特点是,对输入的知识信息在大脑中进行编码与加工。

理解层次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同样可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来加以鉴别。例如,有关有丝分裂的选择题:DNA 分子的数目开始增加一倍发生在()。

可供选择的答案有:间期;前期;中期;后期。乍看此题与前面了解层次要求的题没有多大区别,前面问的是染色体复制的具体时期,此处问的是 DNA 分子增加一倍的起始时期。只要仔细一考虑,即会发现它们要求的难度有明显的不同。前题只是问到了染色体的复制时期,并未涉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更未与其他问题联系。此题则不然,虽然题面也只是问到了 DNA 分子数目加倍的具体时期,但由于一条染色体只含一个 DNA 分子,只有在弄懂染色体、染色单体以及染色体与 DNA 分子之间的关系以后,才有可能正确回答问题。

又如,同样是有关 DNA 分子的填充题,假若是:DNA 分子一条链的碱基顺序是:—A—T—T—C—G—G—,那么,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应该是:

。此题不仅要求学生清楚 DNA 分子的组成单位和组成物质, 而且要求学生清楚 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理解层次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把所学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相互联系,才是达到了教学目的。

  1. 掌握层次

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初步运用、分析和重新组合。它是教学目的中的高层次要求。例如,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解释新问题;对所学知识能使之系统化、整体化;对考核中的综合题的应答能得心应手;对一些存疑且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初步的分析与判断。掌握层次的目标,主要的还是把知识信息系统化、整体化,使知识信息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或者说是能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更新的知识。

检验掌握层次的教学目的是否已经达到,除采用书面测试外,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考核手段——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能力予以判断。后者是更为真实、更为理想的考核方法。

如果是书面测试,仍以关于染色体和 DNA 的填充题为例:科学家曾用胰蛋白酶处理蜜蜂的染色体,发现染色体变成细长的纤丝,这细长的纤丝应该是 。此题就很有意思了。学生学过胰蛋白酶,也学过染色体,但从未学过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的知识。这样的试题,就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范围内所创设的新情境。假如学生真正掌握了胰蛋白酶的专一催化功能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应该说此类题是不难回答的。

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莫过于学生在课外活动、野外考察等活动中的表现。学生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对形形色色的生物、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无疑会有寻求答案的兴趣与欲望,势必要提取被贮存与固定的知识

信息,予以运用,分析新情境,解释新问题。知识掌握得好,收效就大;反之,收效则微,这是必然的。近些年来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的知识竞赛和中学生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IBO),都是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