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处理好长期备课和短期备课的关系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备课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备课的效率和质量与教师的长期积累有关。教师教一堂课的成功,不只是昨天和前天的准备,而是在几年甚至更多年默默耕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提高的结果。我十分重视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处理好长期备课和短期备课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自然科学,与工农业生产、医药、国防科技有密切关系,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通过改革、开放,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如今的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广泛,他们思想解放,思路敏捷,求知欲强,学习中有时爱提各种问题。虽然中学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但是教师绝对不能“吃老本”,需要重视再学习的问题。要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更好地钻研、理解教材, 适时、适度地补充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现出生物教学的“三个面向”,更好地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为培养四化建设人才服务。中学生物学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生物学科中原来的一些分支都有新的发展,要注意针对教材,学习有关细胞学、遗传学、生物进化、动、植物生理和人体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新理论,留心科技发展中的最新成果,及时介绍给学生。例如, 介绍遗传育种方面的新成果,白春礼教授关于三链状 DNA 结构的发现,TDF

(睾丸决定因子)与性别决定的关系,生态农业,器官移植方面的新成就等。教学实践中,我还注意阅读报章杂志上发表的科普文章及出版的一些科普书籍。这方面的文章一般都有较强的可读性,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平时生物

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从中可以找到答案,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用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许多帮助。

除了向书本学习外,对生物教师来讲,我认为还应尽量设法走出校门, 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一些生产技术知识,搞点调查研究,丰富自己的感性知识, 增强动手能力和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这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曾在江苏的苏南、苏北几所学校工作过。每到一地,都注意利用课余时间,甚至节假日调查当地的生物资源,了解当地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情况。在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为了编写供江苏镇江地区中学用的《农业基础知识》和《生理卫生》教材,我和编写组的同志一起,曾经多次走访农场、良种繁育场,畜牧、渔业生产基地,医院、林场、茶场,兽医站等单位。在江苏丹阳市横塘镇植保站的水稻田里向植保技术员学习普查病虫害、搞病虫测报的知识,在江苏武进市运村农场向育种专家学习有性杂交技术。为了准备教学用的实物标本,我还利用暑假,在高等院校和水产部门的帮助下,到江苏连云港海滨和江苏云台山区采集动、植物标本,请江苏宜兴铜峰乡兽医站负责人带领,走进铜官山采集植物标本⋯⋯这些活动,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感性知识,增强了驾驭教材的能力,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无论是备课、上课、辅导,还是考试、讲评等教学环节的处理,或者是组织一次学科活动, 与学生进行一次谈话,对学生作一次讲座,处理学生中的某个问题,事实上都需要在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展开工作。所以,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科学施教,做个自觉的清醒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教学工作实际, 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牢固地确立改革的思想;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学习同行们的先进经验。掌握了科学的教育理论,就可以自觉地按照教学原理、原则办事,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做过的工作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这样,往往觉得看问题比以前深入,思想境界宽了。这无疑有助于自己克服狭隘的经验主义,正确总结自己,学习他人的经验,更好地充实自己,提高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