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旧的教学模式, 设计新的教学结构程序
(一)改革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教学中的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课下背,这一整套教学模式,是封建社会教书先生教学遗留至今的。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的心理程序为感知(认记)、理解、巩固和应用。
- 感知
感知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初步阶段)。它是通过各种感觉与知觉去观察物质或物质化的材料,去听取语言的说明,阅读文字符号,进行实际操作等,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就是感受作用于感官的一切外在事物(包括语言、文字),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 理解
理解是学生学习的第二阶段。它将感官获得的大量信息,通过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 巩固
这是在获得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的巩固阶段。它将前面两个阶段获得的大量信息,贮存在大脑皮层的脑神经细胞的大分子中。
- 应用
应用是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即将感知、思维、想象和记忆所获得知识, 运用到实践中去。
不正确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学生心理的发展,这是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智力培养的摧残,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必将改革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结构。
(二)新教学结构的实践
如何贯彻教与学的统一原则?许多国外的教育家都做了大量的摸索与探讨。苏联的赞可夫提出了“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美国的布鲁纳提出了“结构课程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规律性原则;西德的根舍提出了“范例教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规律性原则。
我在多年生物课的教学中探索出了一整套新的教学结构,包括启发设疑,观察自学,分析综合,校正练习,“过关”考核五个方面。
1.启发设疑
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设疑又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设疑的内容必须结合教材充分准备,以学生中错误的概念和对感性知识的一般理解为基础,恰当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具体问题。思维具有问题的特点,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疑、问、思三者的统一, 才能使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这一步是全课的起点,老师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慎重考虑。
例如,我在讲述伴性遗传一节时,一上课便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哪位学生是色盲?(因为学校每年给学生进行体验,色觉测试是必验的科目,同学之间都了解)结合每次提问都有一两个男生有红绿色盲,然后开始设疑。为什么得色盲的同学基本上都是男的?女性能否也得色盲?色盲基因是
双亲哪一方遗传下来的?
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说与性激素有关有的说与性别有关,还有的说与神经和血液循环有关,等等。关于色盲基因的传递与双亲哪方有关的问题,多数学生回答与父亲有直接关系。
在学生情绪与思路活跃起来的基础上转入第二结构。2.观察自学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观察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起点,在学习中运用观察力,通过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语言文字材料、电教媒体等,对周围存在的生物材料、现象、生物结构、生理活动过程等, 进行有目的的细致深入的观察(感知与描述),从而获得知识。
例如,利用剪贴图、投影、录像等媒体的配合演示,使学生发现色盲基因(b)在性染色体上位置的规律,发现色盲基因(b)只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没有,从而归纳出,(b)基因在 X 染色体■存在的三种类型,即XBXb(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不出现色盲;XbXb,女性色盲;XbY,男性色盲。由此总结出女性只有在 XbXb 时才表现色盲(XBXB 与 XBXb 均无色盲出现),而男性只要 XbY(X 染色体上为色盲基因)时必然出现色盲的规律。由此得出男性色盲多于女性的结论。
在学生解疑第二个问题时,采用自学的方法,从教材中探索答案的奥秘。自学能力是成功地获得知识的基础,因为老师教给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在实践中靠自学去掌握,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必将无所作为。
自学也不是听任学生盲目地阅读教材,而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在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纲和局限的课文范围(页数)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
在观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口头表述出男性容易得色盲的直接原因,得出统一的结论(由携带色盲基因的母亲,直接传给其儿子)。然后再让学生分析以下色盲遗传的各种情况:
- 当色觉正常(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女子与色觉正常男子结婚,子女中只有儿子得色盲,如图 1。
■图 1 女性红绿色盲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的遗传现象
结论:母亲如果是色盲基因携带者,父亲色觉正常时,子女中只有男孩得色盲,并占男孩的 50%。
说明:男孩的色盲基因由母亲传来。
- 当色盲的女子与色觉正常的男子结婚,后代中得色盲的全是男孩, 如图 2。
■图 2 女性色盲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的遗传现象
结论:母亲为色盲,父亲色觉正常时,其子女中男孩全为色盲。
- 当色盲的女子与色盲的男子婚配时,子女中得色盲的结果是女孩、男孩全色盲,如图 3。
结论:父母均色盲,其子、女也均色盲。
- 当色觉正常(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女子与色盲的男子婚配时,其子女中得色盲的结果,如图 4。
结论:母亲为色盲基因携带者,父亲为色盲时,其后代中 50%女孩、50
%男孩得色盲。
通过观察与自学,引导学生完成四个例题后,经讨论得出设疑的结论: 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图 4 女性携带者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后的遗传现象男性的色盲基因传给女孩而不传给其男孩;女性色盲基因既传其男孩又传其女孩,但各占 50%。
- 分析综合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分解,并加以分析思维的一种方法。综合是将事物的各种属性、每一部分和方面,联合成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分析才能学得深入透彻, 只有综合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一教学结构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只有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后才能归纳出事物的基本规律,即事物的共同属性。以便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趋于系统化、条理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归纳可以简化学习,使同一类事物不必从头学起”。分析、综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进行的,但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思维活动。
从上述观察、自学的基础上,分析、综合出色盲遗传的基本规律是:
(1)表现 X 连锁,即色盲基因(b)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没有, 并随 X 染色体遗传给后代。
- (2)色盲遗传男性多于女性。因为女性基因有 3 种类型:XBXB、XBXb和
XbXb,只有第三种才能表现出色盲,而男性 X 染色体上只要有色盲(b)基因时,即表现色盲。
-
表现隔代交叉遗传现象。即男子的色盲基因,通过女儿传给其外孙。
-
男子的色盲基因只传女,不传男;而女子色盲基因既传女又传男(
如果女子为色盲基因携带者时,传给其男孩与女孩的可能性各占 50%)。
- 校正练习
校正就是校对和纠正学生所学知识中的错误概念和结论;练习是运用所学知识中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总结与提高的过程,这一程序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学生理解了色盲基因遗传的规律后,并不等于全面的掌握。通过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和练习课的方式,可以及时校正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概念。例如,当学生已初步理解和掌握了隐性伴性遗传病的基本特征与传递规
律之后,给学生布置这样两道练习题:
(1)果蝇灰身(Vg)对黑身(vg)为显性;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后者属性连锁,现有如下杂交组合(VgvgWw×Vgvgw)求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是将■(Vgvw g)这一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只归为两类,即(■Vgw、vgw),而不是四类■(VgXw、VgY、vgXw、vgY),这样就失去了(VgY、vgY)两类配子,结果求出来的后代中只有雌果蝇,而没有雄果蝇的错误结论。其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只记住了隐性伴性遗传具有 X 连锁,而忘记了 Y 染色体的存在。(2)有一对夫妇,男的为色盲而女的为白化病,求其子女的基因型及表现型。这组题为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但与上题不同的是其中一对相对性状(色盲、正常)为隐性伴性遗传,而另一对相对性状(白化、正常)为隐性常染色体遗传,练习中学生出现的普遍的错误在于将白化病遗传也作为隐性伴性遗传,这就出现了 X 染色体上有两种基因的问题,这是初学者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只有在不断校正练习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概念、规律的融会贯通。
- “过关”考核
“过关”即指单元练习时,使每个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正确的理解
与掌握,在校正、练习之后,进行单元测验,凡是做错的学生集中辅导,将做错的问题,边批边改分别进行个别辅导和补差之后,再重复“过关”,要求将错误的内容全部答对为止。考核是指期中和期末的正规考试。通过考核, 了解哪些知识点已被掌握,哪些知识点还没被理解,经过考试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我把整个教学过程的结构总结为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