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教室”

根据生物学和农业课的教学要求和教材顺序,分别采用“先讲后看”、“先看后讲”、“边讲边看”、“观察实验”等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先讲后看”

初一新生入学后第一节生物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为使学生打开生物学兴趣的窗口,我在讲了第一节生物课后,便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参观,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从而渗透了学习目的教育,为今后学好生物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先看后讲”

生物学关于花的这部分教学内容,如果不组织学生先看,等到讲花的内容时(进入冬季)就看不到花了(温室除外),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百花盛开的季节,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先看各科中各种植物的花。既观察了花的结构,又看到了花的种类,了解了各科花的基本特征, 弥补了今后教学中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果。

  1. “边讲边看”

例如,生物课的“裸子植物”这一节,松的生殖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松的生殖,我在春天松树开花的季节, 带领学生到植物园树木区进行现场教学。边讲边组织学生观看松树雌、雄花的形态、结构与果实。这样的观察引人入胜,理解深刻,容易记忆,兴趣和能力都得到增强。不少学生课后还写了关于“松树的花”的科普文章。

  1. “观察实验”

生物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现在学生学习这门科学知识,当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来证实。在观察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在实验中培养了操作能力。例如,关于根的形态,尽管课堂有挂图、模型,但只能看到挂图、模型,摸不到实物,印象就不深刻。我们将一年级四个班分成两组,一组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菜豆和小麦根的形态后,便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实际观察各种植物的根系;二组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挂图和模型讲根的形态。结果考查成绩很不一样。一组平均成绩 86.5 分,二组平均成绩 69.3 分,一组比二组平均成绩提高 17.2 分,提高率为 24.8%。一组不但成绩高,而且能认识观察过的实物,又能分辨见过的各种根形;二组只能口述两种根系的概念,但不能分辨出更多的植物根系类型。一星期后,在事先不进行通知的情况下,教师要学生面对 10 种根系实物(玉米、水稻、大豆、葱、白菜、萝卜、甘薯、菟丝子、葡萄、丁香),让学生识别出根的形态、特征、种类来, 测验结果如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