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的结构是由教师、学生、知识组成的,三者的关系是教师启迪和传授知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知识的传授特点是概括的、间接的(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因此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紧密配合。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必须教给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本领。教是要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启迪学生的智力, 因此教学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是立足于基础知识,着眼于培养能力。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抓实验观察、思维、学习等能力的培养,现分述如下:

(一)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一种知觉过程。观察能力对于认识生物界、掌握生物知识、从事生物学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许多科学家都是非常重视观察的,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在总结自己在生物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时说:“我既没有突出迅速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认识其精细结构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伟大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 根据千百次的观察实验,成功地进行了条件反射实验研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他在实验室的建筑物上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的警句。牛顿、

爱迪生、爱因斯坦都是从培养观察兴趣入手,步步开拓科学的领域的。这都说明观察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手段,是踏进科学宫殿的起点。

生物学是实验的科学,观察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离不开观察,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培养观察能力的:

  1. 观察时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演示实验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这样可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地方,形成较清晰的知觉。如果学生对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所观察到的对象往往就是肤浅的、不完整的,必然是走马看花,无所收获。所谓明确观察目的就是要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如对生物习性的观察,应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上;对形态结构的观察,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上;对生殖发育的观察, 应把注意力集中在由量变到质变上。同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对生活习性的观察可以由近到远,也可以由远到近;对形态结构的观察可以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对生殖发育的观察由先到后等。根据观察目的和重点进行观察,也照顾一般内容的观察,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观察。

  1. 观察时要边观察、边思考

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观察的部分,又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时,一面观察一面思考,使思维活动参与观察活动,才能抓住本质特征,加深理解,将形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才能对观察的对象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我讲无性生殖时, 把变形虫、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水螅、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根霉、曲霉的孢子生殖,以及植物营养器官生殖的挂图同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看图象,结合阅读课文的有关部分,并思考这几种类型的生殖方式有何不同?它们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经过细致的观察后,都能答出各种无性生殖的区别,并能总结出无性生殖的概念:它们都没有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后代,而是由亲体直接产生后代的。这就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类的方法来获得知识,比单凭教师讲、学生听的印象深刻得多。又如,我讲减数分裂的概念和过程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减数分裂概念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活动行为, 除了观察挂图,还组织看减数分裂的录像、电影,提出启发性问题:①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减数发生在哪一分裂过程?②同源染色体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各发生在哪一次分裂的哪个阶段?它们为什么分开?③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及染色体的行为。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其对难点知识容易理解。同时,在课前布置每个学生制作一对同源染色体(要求有色彩)大型活动图片,同一课桌的两位同学制作的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和颜色要不同。在带着问题观察挂图和录像时,学生随着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活动行为,在课桌上按顺序活动排列,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静态变为动态,微观转为宏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机理,以及分离是独立的,分到哪一边是随机的,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是自由的就很清楚,对整个减数分裂过程印象深刻,便于记忆,难点也得到突破。这样,学生就通过动眼、动脑、

动手的活动获得了新知识。

  1. 观察前指导学生动手准备观察的材料

观察实验前,应有充分的准备,如采集、培养、整理等。过去多由教师自己做准备工作,学生对教师准备好的材料,不但体会不深,而且容易养成依赖习惯。后来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准备。50 年代当我教初中“细菌和霉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知识,在授课前一周, 我对四个教学班布置如下的实验:将每班分为四个小组,第一小组要求他们用清水培养枯草细菌,即在一个烧瓶内装清水和空气;第二小组要求他们用枯草培养液(用稻草加水煮沸过滤而成)培养细菌;第三小组要求他们用同样的枯草培养液,但在培养液上面加上一层植物油来培养细菌;第四小组要求他们用枯草培养液,但在培养液中加上几滴酒精或福尔马林溶液培养细菌。四个小组的实验装置同时放在同一阴暗的地方,一周后,带到课堂上观察,由各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结果。第一小组出示实验实况,大家看到瓶内的水依然清净,他们很快就悟出是由于缺乏有机物,因此枯草杆菌不能繁殖;第二小组的培养液呈混浊状态,表面上有一层膜,同学们体会到这瓶培养液由于具备了细菌的生活条件(水、空气、有机物、阴暗、温度)因此大量繁殖,使水变得混浊;第三小组的培养液是澄清的,同学们分析这是由于加上植物油,断绝了细菌生活所必需的空气,因此不能繁殖;第四小组的培养液跟一星期前一样澄清,同学们当然也会理解这是由于加上酒精或福尔马林溶液后,恶化了细菌的生活条件,里面的细菌孢子不能进行生存繁殖而死亡了。讲霉菌时同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准备材料,让学生用不同有机物来进行培养:有的用豆腐,有的用饭粒,有的用面包,有的用熟大豆,有的用桔皮等。所有培养材料都放在阴暗、温暖的环境中并保持湿度,霉菌在这样的环境里,除了个别的因水分不足,生长受了影响之外,一般都长得很好, 特别是毛霉长得很茂盛。白色的菌丝像棉絮一样,在菌丝上伸出一个个孢子囊柄,柄端长着黑色的孢子囊。同学们看到自己亲手培养的成果,感到非常高兴,也牢固掌握了细菌和霉菌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条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和深入观察,提高了实验观察能力,激发了兴趣。在进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学时,我指导学生自己去采集苔藓和蕨的原叶体,学生在采集过程中对两类植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印象;再通过课堂内细致地观察、实验、比较,分析两类植物的异同对它们与生活条件的关系, 就能进一步的理解、掌握。

  1. 千方百计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多接触实际

让学生接触生产、生活和自然实际,是获得知识、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方面。我强调生物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例如,高中生物学中“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一节,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植物向光性的形成及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意义。在授课前,我准备了许多实物和实验,如放在窗口的小盆花受单侧光照而形成的向光性; 在校园内进行夹竹桃压条繁殖实验,成活后其枝条顶端背地生长;向日葵向光生长的标本等。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标本,并引导他们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光照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这一道理。又如,在动物学中,讲鸟类的多样性和哺乳纲的分类时,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实地观察,并指导学生要用进化的观点和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各种鸟类和哺乳

类动物的形态特征,及其亲缘关系;要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比较, 考察各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一些富于想象和活跃思维的问题,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认识自然界,揭示生物间的联系与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对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的特点,以及不同目的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原理,理解得更深刻。

在进行植物学中“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的教学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田,观察各种植物,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联系观察到的植物特点, 判断该植物属于哪一科,并对不同科的植物特点进行比较。

再如,讲授“淡水鱼养殖”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淡水养殖场现场上课。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淡水混合放养的实际情况,理解混合放养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意义。同时,对鱼的外部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加深了印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了记忆。

总之,让学生走出教室或校园,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学习,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另一重要渠道。学生对这些直观和生动的活教材十分感兴趣,使这些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等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较强的兴奋灶,不仅加深了记忆,同时也拓宽了知识面。

  1. 通过栽培实习,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过去,植物学教材中有一单元是栽培植物,我利用校内实验园地进行栽培实习,有计划地布置各班学生在实验园地栽培植物,进行实验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甲、丙两班种大白菜,乙、丁两班种胡萝卜。在栽培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科学知识,授予他们所能接受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习观察,体会深刻,收获很大,这是在课堂内光听教师讲授所无法达到的。他们从实习的结果体会到:①生物体跟生活条件的统一关系。如甲、丙两班记录中写着:“白菜生长不好,叶子有的腐烂,不会包叶,这是什么原因?”他们试着用自己获得的科学理论来分析,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一方面由于气候的影响,大白菜生长需要较寒冷的气候(尤其是包心期),而当年本地气候特别温暖,所以影响正常生长;另一方面由于个别同学不按科学原则来管理,如施肥太多,浇水过勤等等。”又如丁班种的胡萝卜,在开始时第四小组种的长势最好,后来却赶不上其他三个小组,到收成时,第四小组产量最少。同学们通过自己分析,找出原因,原来是第四小组那畦地阳光只照半天,光照不足影响了有机物的制造,因此圆锥根长不大, 产量减少。②按科学方法栽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如乙班同学在播种胡萝卜时,覆土不按科学原则,播种 4~5 厘米深,超过了课本规定的 2 厘米的适宜深度,结果幼苗不能破土,经过抢救才没有全部死亡;另外,课本上说明胡萝卜不能移栽,有的同学因受好奇心的驱使,把一部分植株移栽了,在收获时移栽植株与对照株相比,圆锥根很小,产量也少多了,实践使学生们认识到不能移栽的道理。③植物体内部各器官彼此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如乙班一同学在记录本上写着:“前几天我看见实验园地里,地老虎把一株胡萝卜的根咬坏了,今天就发现胡萝卜的茎和叶都枯萎了,整株植物死亡了。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活着的植物根、茎、叶各器官是彼此联系着的。”

  1. 边实验、边观察、边讲授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不论形态结构或生理作用,我都十分重视先

让学生做实验,通过细致观察实验的现象,从而获得知识。例如,讲蝗虫的外形时,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蝗虫,提出几道思考题指导实验观察:蝗虫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头部、胸部各有哪些结构?腹部构造有何特点?当学生观察了整体结构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头部的口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学生认真细心地把组成咀嚼式口器的几个部分取下来,粘贴在笔记本的白纸上,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比较胸部三对足与两对翅结构的不同,并思考其功能。在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性的讲述。在进行“蚕与菜粉蝶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虾与河蟹的外形” 教学时,我让学生采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学生发现了所观察的相似动物之间的不同点,同时也发现了有差别动物之间的相同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比较顺利地总结出甲壳纲和鳞翅目动物的特征,蛾类与蝶类的区别。

通过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了实验的基本技能。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是显微镜实验,还是解剖实验,是生理实验,还是形态识别,都要经过仔细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上动物组织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制作装片,经过显微镜观察,找出四种组织的不同结构,分析形成不同特点的原因,并了解它们在结构上有何共同之处。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得出“组织”的概念。所以,通过上述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也获得了良好的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我在生物教学中常用实验传授知识。另外,在讲授新课时,有时先用少量时间,组织学生做简短的实验,或是在一节课中遇到关键的重点内容时,指导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来获得知识。例如,根对水分的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呼吸、种子成分、肌肉收缩特性等等,有的先实验后讲授,有的边实验边讲授,由师生共同总结。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验观察,对所学知识理解十分深刻,从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它是把握事物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必要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各种能力的核心。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通过思维去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培养思维能力,可通过以下途径: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的实质在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启”是教师的诱导,“发”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所以启发式教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教师的“启”是学生“发”的前提;学生的“发”是教师“启”的结果。通过教师“讲”促使学生“想”,使其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本学科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掌握这些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用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活跃思维。另外,也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去回答。所提的问题要提到点子上、关键上。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1. 采用分析、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

分析、综合、比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方法不仅

启发学生了解外在现象,明确内在的本质,还可通过相互比较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个体特性,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分析过的事物或现象的各部分或个体特性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是同一思想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例如,我讲授“遗传三大基本规律”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性状的遗传是受基因控制的。如分离规律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自由组合规律是指不同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连锁与互换规律是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 基因的遗传行为。最后启发学生总结出三个遗传基本规律,都是揭示细胞核内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行为。这样,学生就能够抓住遗传规律的本质了。

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分析就无从比较,客观事物总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比较是形成概念过程中的逻辑方法,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它既能使学生直接感知生物的特征,系统地掌握生物知识,又能促使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每当教完教材的一个内容进入另一个内容时, 我都把它们的基本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比较。例如,讲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时, 与线粒体作比较;讲 DNA 结构时与蛋白质结构相对比;讲 RNA 结构时与 DNA 结构作比较;讲异化作用时与同化作用相比较等等。用比较的方法在课堂上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正确的方向,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分析综合能力。通过比较,学生不但概括了生命现象的本质,而且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遗传与变异的辩证关系等,都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

  1. 加强实验和直观教学

加强实验和直观教学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各种教具的演示、实验,科教电影录像的放映等,都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一些不容易目睹的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从不同角度接受来自多种感觉器官的信息,了解事物更多特点和属性,掌握其本质的特性,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细胞有丝分裂是教材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但内容抽象难懂,我通过演示、实验、放映录像,让学生观察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再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作业训练,然后启发学生从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引申出概括性的结论:染色体经过自我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每个子细胞都具有与亲代细胞相同数目、相同种类的染色体, 因此,细胞有丝分裂对生物的遗传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感到知识抽象,而是能应用它去解决问题。每当教完一个单元时,我都在课堂上留下一定时间,提出一些能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问题,这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有着很大作用。例如,在教完基因分离规律后,我提出:①为什么杂种不宜作为亲本?杂种优势为什么不能继续保持?②为什么避免近亲结婚可以防止遗传病?③兄弟俩的血型,一个A 型,一个 O 型,由此可推知他们父母可能是什么血型?有时我布置课堂练习,例如,讲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出了几道练习题,上了一堂练习课,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去解答。这样,可以发现学生掌握的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弥补学生的知

识缺陷,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思维,思通思透,达到学而有思的目的, 才能使学生通过思索,寻求真理,解答问题,作出结论。

此外,我还注意把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活跃学生思维。生物科学与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的关系十分密切,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指出这些知识在实践上的应用。例如,掌握新陈代谢原理与增产的关系,遗传变异原理与育种、医疗的关系等。分子遗传学的成就将不断揭示生命之谜,遗传工程是改造生物和创造生物的新技术,使学生懂得生物学科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学科,是一门迫切需要发展的学科,它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是一门越来越重要的学科,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指导学法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使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前进,从而使学生摆脱盲目被动、效率低下的局面,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认为学习方法指导要真正落实在“导”字上, 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领会大纲要求和教材实质的前提下,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基础知识状况等作为指导的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取得较大的收效。所以指导学生的学法的实质就是使学生真正会学习,提高学习本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兴趣和钻研精神。这也就是我之所以重视指导学法的思想认识基础。我是怎样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呢?

  1. 指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掌握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有发展进化的原理,辩证统一的原理[包括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适应性),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生物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整体性)]和生态学的原理。初中动植物学中的重点内容可归纳为:一部分是绿色植物各器官及动物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性和动植物的整体性;另一部分是动植物各种类群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和动植物界的进化。

高中生物同样体现了以上三方面的原理,突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生态学原理和生物进化原理。因为学生已有初中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学生的抽象思维有所提高,所以在“绪论”中明确提出上述几条原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法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例如,第一章讲完细胞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后,学生运用生物整体性的原理,就可以理解细胞的整体性。第二章讲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合成与分解、同化与异化、能量储存转移和释放等,学生也容易用矛盾统一的原理来理解掌握。

  1. 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这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各科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各年级生物学知识之间有联系、每一本生物教材各章节知识之间有联系、每一章知识之间有联系,以及生物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也有联系。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明确哪些知识需要与前面学习过的知识联系,哪些知识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例如,

高中生物学讲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就要联系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有关知识,还要明确这部分知识,是第七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讲减数分裂时,既要联系有丝分裂,又要指出这些知识是学习遗传三大基本规律的基础,使前后知识的学习互相促进:前面的学习是为后面打基础,后面的学习又可巩固前面的知识。

  1. 指导读书方法

课本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也是考核的重要根据,因此,指导读书, 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应加以指导。此外,还应指导课外读物,使学生读有所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 全面指导。我要求学生读书要认真细致,课文中重点部分的文句可以划线,旁注要点,要理解后掌握,切忌走马观花,死记硬背。阅读课文要参看插图,充分利用插图、图注,图文结合,帮助理解,特别要注意图注中是否有隐存的知识是课文中未曾出现的重要内容,对概念原理中的重点字句要加以指导。

  2. 提供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阅读生物课本不能像读语文课本那样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那样把握不住要点。所以我常利用阅读提纲,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阅读兴趣和信心,使学生读有所得。例如,讲伴性遗传时提出:什么是伴性遗传?为什么色盲患者总是男性多于女性?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等等。讲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种间关系时提出:什么是群落?群落与种群有何关系?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各种类型有何区别?这些关系可归纳为哪几个方面?等等。

  3. 根据教材特点,确定适宜的阅读方法。有的教材需要全文通读,才能掌握知识全貌,如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等内容;有的教材需要分步读,读完一两个部分,解决一两个问题,然后再读下一部分,因为前面问题未充分了解,会妨碍后面的学习,如光合作用、减数分裂等教材;有的教材需要选择读,选择重点阅读的应该是概念和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 指导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联系实际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端正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要经常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释生产、自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达到运用知识、识记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我讲昆虫的趋化性、趋光性,就联系农田用诱蛾灯(黑光灯)捕杀害虫,用粘蝇纸来消灭苍蝇等。讲矿质代谢就联系农业上施肥结合松土的作用;讲生殖规律与方式就联系掌握生殖规律,控制有害生物,发展有益生物,以及营养生殖在果树花卉上的应用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体会到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广泛阅读,接触实际, 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联系实际。

  5. 指导作表解的学习方法。表解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某一内容归纳为若干方面,以列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它是整理生物学知识常用的一种方法。表解的类型有括弧式表解、箭头线式表解、混合式表解(即前面两种方式混合)、比较式表解等。利用表解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例如,运用细胞分裂的表解,可以较好地掌握这部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利用表解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生物学知识,因为表解形式表示的内容,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文字概括,有利于识记、熟记。

在指导学生作表解时,我先作示范,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表解,进而指导作表解和用表解的方法。例如,我讲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时,先用挂图和活动图片讲清精子形成过程和染色体变化规律的基础知识,然后用箭头线式表解进行归纳小结,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关键:

这样,学生就能掌握减数分裂过程所包括的内容、层次和它们的内在联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初步了解表解的类型和做法,为他们自己习作起了样板作用。无论哪种方式的习作,教师首先要教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做好指导,同时提出恰当的要求,如表解的内容范围大小、程度深浅,难易程度等,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1. 指导记笔记和复习的方法。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好听课笔记,主要是记录教师的板书提纲、板图、表解或图解。这些都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设计的,能很好反映知识的要点,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学生记笔记可以紧随讲授的过程,集中注意听讲,训练边听边分析,把握要点,记好笔记。我对初、高中学生记笔记的要求有所区别:初中学生只要求他们以转抄板书提纲和转绘板图为主,高中学生则还要他们把笔记分为左右两栏,左栏记板书、板图,右栏及时记下在听课过程中对有关内容所产生的疑问、体会、想法、容易遗忘和容易混淆的地方、不同的看法及教师所提的问题和答案要点。总之,要学生认真听课、认真思考, 对教师的板书提纲可以修改补充。

在指导复习方法方面,我认为,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且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必须及时进行复习。每节课后要及时复习教材中的主要内容, 深入理解掌握,在复习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系统复习是指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学年复习等。通过系统复习,使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巩固化,也就是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即从整体全局的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不通过系统复习,所学的知识仍然是破碎的、孤立的或堆积成的。知识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同时,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记忆。我还注意指导学生整理复习笔记。复习笔记应具有的特点是:能将繁杂的知识简单化、系统化;能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能使知识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学生在深入钻研课本的基础上,做到上述三点,最后借助图表和文字,在考前翻阅自己整理的高度提炼、深化、简化、条理化、形象化的复习笔记,收效很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使老师的作用延伸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必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