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1

表 1 - 图1

和一般的认识过程一样,任何概念的形成,归根到底,都是以直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只有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亦即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才能把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这才是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所以感性材料是认识的源泉。特别是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是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生理活动的基础知识,生殖发育、遗传、变异,以及生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 就更需要借助于直接直观(如活体生物,生物标本)和间接直观(如挂图、模型、板画、投影、幻灯、录像、电影等)的各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以此作为获得理性认识的依据。在生物教学中,不论是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感性认识这个基础。只有对生物材料进行正确的观察和实验, 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概括。所以,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各种直观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生物教学中只是照本宣读、死记硬背,把一门生动的自然科学教成了“死物学”,就违背了认识的客观规律,是应该坚决反对和防止的。

  1. 教学过程也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发展了智力和能力。应该说,知识通常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而能力是开发知识的工具。因此,我认为,在合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呈正比关系。但是在不合理的教学过程中则不一定如此。现实的生物教学中有两种值得注意的情况,一种是片面理解教学的任务,以为只要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教课书的基础知识和一些生物学的技能教给学生就完成了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实验和观察(如有不少生物教师自己都不敢去拿蟾蜍),忽视直观和启发,强调教学仪器少、设备差,而不去创造条件,想办法让学生直接接触生物标本、模型。两支粉笔一本生物书就上了课,这样,日久天长,学生习惯于大段大段地背诵生物学的课文而不解其意,更谈不上热爱生物科学和主动地从观察自然界中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将来学生进入社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就

很难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能动作用,这是值得重视的一种不良倾向。另一种情况是片面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某些必须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会削弱基础,同时也会使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所以,我特别注意正确处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辩证发展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才能。

  1.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师、知识、学生的最佳组合

为了实现教师、知识、学生的最佳组合,就要深入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充分认识教学过程中具有的特性。

首先要认识到教学是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具有可控制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调控作用,促使教学过程正常进行。其次,教学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有一个选择接受和加工处理的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动口、动手、动脑地主动猎取知识,并且要不断地向教师反馈信息,以便使教师适时有效地调控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认识规律和知识的内在逻辑。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或知之不多的,在教学过程中它是以一种信息的形式存在的。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接收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可传递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时,必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向前推进。因此,教师、知识、学生三者最佳组合的条件应该是:

  1. 教师能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调控作用。要具备这样的条件,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精通业务,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提炼,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语言准确、简炼、生动、直观,及时感知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适时有效地调控教学。

  2. 学生能主动地接收知识,且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不仅要打开耳目的窗户,还要打开心灵的窗户。也就是说,学生要用所有的感官去听、看、嗅、动,还要用脑去接受知识,理解和掌握知识。

  3. 传授的知识,必须符合科学性、系统性和规律性。在传递知识信息时,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词”的信息或物的信息,回到实践中去, 恢复它的本来面貌。这就要求教师尽量运用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手段,加以表述,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接收信息,理解加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个条件,都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积极创造,而学生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三者能否作到最佳组合,关键在教师,同时也少不了学生的配合。

教师、知识、学生的最佳组合除了要求具备上述条件外,还要根据他们的相互关系,即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传授知识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学生要随时反馈信息,教师就可以适时有效地调整教学,从而达到巧妙的衔接,有机的组合,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干扰因素,教师需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各种干扰,这对调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