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节课教学目的的制订

学科总的教学目的要求,是通过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一节课一节课的教学积累完成的。即便在同一节课里,虽然都有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但每项中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知识教育,既有关键知识,又有铺垫知识;既有一般了解的要求,又有必须理解或掌握的要求。对具体内容要作具体分析,而后再确定教学目的。没有重点就没有质量。

能力培养,既然是整体化、系列化的过程,贯穿于过程教学和过程技能的始终,那么,在一节课内可能是科学方法的传授,也可能是某项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学目的则要因内容而定。

思想教育,内涵既然已经拓宽,那就要选择适宜内容,周密计划,不失时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

以初中“光合作用”一节课为例,试分析一下它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列出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了解)、合理密植(了解)。已编出的几套教材,多是将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合理密植作为课文内容。编写的方式也多是以实验引路,如用金鱼藻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氧的实验;用天竺葵验证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用遮盖部分叶片验证制造淀粉的实验。面对这么多的知识内容和这么多实验,教学目的如何确定?应该是不要过繁,也不要过简。不能繁复到把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或是教材中的小标题全部写入教学目的;也不能简化成“使学生掌握有关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什么“基础知识”?太笼统了。

知识教育的教学目的应在“重点”、“要点”上下工夫。重点,是指那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内容;要点,是指少而精,不平均使用力量。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还是以突出光合作用的实质(物质转化、能量转化)和强调光合作用的概念为好。

能力培养,本节课虽有几个实验,但都比较简单易行,如果将教学目的订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不合适的,还是订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为好。因为这几个实验恰是反映了前人的科学研究思路与探索的途径,如果通过教学的有意渗透,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志趣和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将受益终生。所以,能力的培养应该强调“明确”、“具体”。否

则易于落空。

思想教育的教学目的应在“深入”、“全面”上下工夫。通过光合作用的教学,不仅可以渗透光合作用的物质性、物质运动发展的属性,而且可以通过实验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