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 7 实验班之间平均值差异显著性 t 检验

班次 A 矫正措施 B 矫正措施 C 矫正措施

平均分 t 检验 平均分 t 检验 平均分 t 检验

三班 73.10 t=0.031<1.986 P>0.05(不显著) 自我矫正 76.34 t=5.486>2.631 P<0.01(特别显著) 学生讨论补偿辅导 83.67 t=2.060

>1.990 P< 0.05(显著)② 个别辅导

四班 73.04 t=2.614<2.631 P <0.01(特别显著) 学生讨论集体辅导84.67 t=1.701>1.660 P>0.1(很不显著) 学生讨论集体辅导 85.85 t=0.763>0.678 P>0.5(很不显著)无

五班 77.50 自我矫正 82.15 自我矫正个别辅导② 85.00 无

①()中的量值包括对照班(40 人)。

②测试 C 三班与五班的 t=1.066>1.043,P>0.3(极不显著);对照班与实验班的 t=3.754>3.291,P<0.001(极显著)。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等方面改变自己,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形成性测试及其反馈-矫正程序则是掌握学习的教学程序之一。通过测试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形成性测试的有效性有下列认识:

  1. 形成性测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A 卷测试数据表明, 三班与四班的学习水平相当,均明显地低于五班。在 A 卷测试后,由于对四班采取及时而有针对性矫正措施,其 B 卷测试水平不仅特别显著地高于三班,而且有超越五班的趋势。在 B 卷测试后,各班均实施不同方式的矫正性措施,由于四班的矫正措施具有连续性,C 卷测试水平仍显著地高于三班, 并保持超越五班的趋势;三班采取“补偿性”辅导措施后,学习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与五班的差异显著地缩小。从 C 卷测试统计还看出,对照班与实验班之间存在的特别显著差异是真实可信的。由此可见,形成性测试确实能够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班级或学生,而系统地反馈-矫正程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效果。

  2. 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形成性测试能够促使大多数学生达标,原因之一是它对教师改进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它对教师的备课提出高标准和高要求,备课时不仅要制定出单元课题的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好实施形成性测试的一切准备工作;不仅要从学生水平出发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结构,而且要以丰富而新颖的教学材料、适当的教学方法、综合的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他们消除学习障碍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测试提供的反馈信息是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既协助教师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和加以补救,又有利于教师修正测试题目和逐步完善形成性测试。

  3.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性测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作用。形成性测试及其反馈-矫正程序是单元教学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促使学生按照既定教学程序学习,而且督促他们为参加系列测试作好充分准备。因此,从适应教学需要出发,学生主动地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改变以往的学习行为,探讨学习规律及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此外,形成性测试为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中,既有对成功的肯定和鼓励,又有对学习缺陷的提醒和帮助。这种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情感变化,增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学生从学科学习中得到情趣,学习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

  1. 形成性测试的应用

通过形成性测试试验,初步认识系统的反馈-矫正程序及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从 1989 年开始,我经过五年的反复实践,在吸收反馈-矫正程序之精华的基础上,从我校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出发,逐步编制出一套水平测试系列练习,把形成性测试正式纳入高中生物教学计划(见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