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20 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在某些国家倡导了发现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法、程序教学法等等,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里还广泛地运用录音、录像、电视、电影、语音室、电子计算机教学辅助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很好地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通过广泛教学实验,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和总结,必须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法体系。在多年的生物教学中,特别是从 70 年代以来,在初高中生物学的教学中,我对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实验,现阐述如下:

  1. 讲述或讲解式教学法

多年来生物课一直是讲述或讲解式为主,辅以启发谈话,演示观察等方式。由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教学论的改革,在教学思想上由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以教为主过渡到以学为主,由传授知识为主到开发学生智力为主, 这些改革使我们生物教师的教学思想有了改变。另一方面,近十年来,我国生物教材的编写虽然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但有些也加强了实验、演示等内容, 特别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生物学教材,就增加了科学方法训练,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大意义。这些教材有利于开展自学和讨论。现在我上生物课虽然仍以讲述或讲解法为主,但其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变化, 不只是传统的灌入式,而是加强了启发性,增加了学生自学、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1. 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是以现代教学论、目标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法。目标教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要求每个学生根据目标进行学习。目标管理理论认为,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之前应先明确目标,以强化行为的自觉

性,克服盲目性与随意性。目标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来指导教与学双方的活动。

目标教学,我认为应有以下几个环节:

  1. 准确掌握教学目标——编制教学目标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范围,结合学校实际,编制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具有科学性、明确性和可测性,表达应简洁明了,便于师生掌握和运用。教学目标是由知识点及认识水平[了解(识记)、理解、掌握]和德育要求两部分组成的。

例如,细胞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知识点:

①细胞膜的结构(了解),结构特点和特性(理解),结构特点特性与细胞膜生理功能(运用)。

②细胞质的基质(了解),线粒体、叶绿体(质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了解,理解,运用),核糖体的分布和功能(理解)、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了解)。

③细胞核的结构(了解),染色质的概念、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理解),细胞核的功能(理解),细胞壁(了解),细胞的整体性(了解), 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运用),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理解)。

  1.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并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归宿。

“了解”(识记)是整个过程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水平。如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系列名词,术语,基本概念等,这些知识不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只要演示各种教具(标本、模型、图表)实验等, 配合让学生阅读有关教材就可以达到了解(识记)的目的。为了顺利完成这一目标,我在每节新课前都先向学生提供观察和阅读提纲。例如,在细胞结构和功能这节课,提出的观察和阅读提纲是:①对照教材内插图和课文观察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模型和挂图;②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结构特点和特性;

③细胞基质,细胞器的概念,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④细胞核的结构,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等。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达到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有启发性、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同学思考、讨论、探索,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特性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线粒体与叶绿体在结构、功能上有什么相似和不同?染色质和染色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知新”的欲望,经过学生思考、查阅教材、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答疑情况,及时给予点拨解惑,达到理解的目标。

  1. 根据“达标”情况的反馈信息,做好教学调整

我们常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题来测试“达标”情况。例如,①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中都有基质存在,试问:这三种基质相同之处是什么? 后两种基质不同之处是什么?②葡萄糖与 K+(钾离子)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③在细胞质内,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是什么?④ 细胞核最本质的功能是什么?⑤为什么细菌是原核生物而霉菌是真核生物等。在测试反馈中,对“达标”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未达标学生所反映出的错误立即进行解析矫正,使教学进一步深化。

通过测试评价掌握教学反馈信息,其目的是分析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进行教学调控,做好补教工作;学生也可以由此检查自己

达标的程度,明确努力方向,调整学习内容和方法。经过教与学双方的努力, 落实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1. “发现法”,又称探索、指导发现法

这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法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 是一种高水平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目前,在我国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这一方法开始受到生物教师的重视,并在实践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尝试。“发现法”所指的“发现”概念,是指在人类已知成果和经验基础上的“再发现”。这种再发现的学习活动是指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一个有一定层次的情境,通过发现因素的诱导来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发展。它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师和教材、标本等所提供的材料, 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经过假设、实验验证来探索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它较之传统教学方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增加自信,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发现法在动物学、植物学和高中生物学的教学中都适宜采用。当然它的运用范围受一定条件的限制。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学生不仅能自学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能通过实践分析和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我常用的发现法的教学形式如下:

  1. 提出问题——探索——运用。

  2. 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和参观,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听讲、讨论和分析,解决问题;通过练习、作业,巩固运用。

  3. 定向反馈教学法——包括三个过程:

定向质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探索兴趣,起到定向学习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

引导探索:教师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材料,学生收集和熟悉材料,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观察、描述、实验,通过比较和分析,引出结论,实现认识上的第一个飞跃。

反馈运用:教师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题,采用多种反馈形式,如游戏、竞赛、绘制图表等,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个飞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叶的形态”一节课,在 45 分钟内,要让

学生掌握 17 个名词概念,上课时首先发给每两位学生一套新鲜叶和一套由上届学生采集制作的叶形态标本及观察提纲,并在实验桌上摆了许多盆栽花卉,先让学生去观察各种叶的形态及着生位置,进行比较、思考,发现问题, 通过指导阅读教材,互相讨论,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然后,教师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夹竹桃、一品红、丁香的叶着生在茎上的位置各有什么特点?玉米叶的叶脉与君子兰的叶脉有什么共同点?这些特点说明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等问题。学生们讨论答疑,教师及时指导矫正, 通过测试反馈,有 85%的学生能正确掌握这 17 个名词概念。

  1. 类比教学法

    “类比”一词,出自逻辑学。逻辑学上有一种“类比法”,是根据两个

对象在许多属性上相同,便推导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类比教学法,就是用类似的事物来比拟被说明的概念或理论,从而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完整的新概念、新理论的一种教学手段。在生物教学中经常用类比法,例如,用卵圆形、心脏形、披针形来描

述叶的形态,把叶绿体比拟为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线粒体比喻为向细胞供应能量的“动力工厂”等。我认为运用类比法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发掘教材中的类比因素,掌握丰富的类比资料。教材、教参上的类比例子不多,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发掘类比因素,把平时积累的类比资料选入教案,有的放矢,否则只凭课堂上的灵感,随便举例、打比方,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2. 要尽量深入研究两个对象的共同特性和个性,类比要确切。类比的举例要恰如其分地表示所要说明的事物,要求教师在讲述两个对象共性的同时,强调指出各自的个性,以免形成错觉,混淆概念。例如,说眼球像一部“自控照相机”,它所形成的物像,必须经过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中枢,才能形成视觉,这是普通照相机所不能比拟的。

  3. 注意语言的严谨性。类比教学所用的语言,要生动准确、富有趣味性,但不能庸俗化,不能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1. 自学讨论式教学法

自学讨论式教学法有各种形式。如自学指导教学法,它包括阅读、质疑、解疑和练习四个过程。

我们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编写“课堂自学指导提纲”印发给学生, 在课堂内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要求学生以提纲为线索进行自学, 阅读教材和摘写笔记,能够逐步正确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学会分段,找要点、重点、难点,概括段落大意,归纳出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在读书求知中还要善于诱导学生多思好问。例如,在学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时,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学指导提纲”进行阅读,然后诱导学生质疑,有的学生问,细胞膜为什么是一个选择透性膜?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质疑、解疑,对这一节课的中心内容、要点、难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在学习光合作用时,通过自学指导学习,提出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通过分析讨论明确了光反应主要是能量的转变,而暗反应主要是物质的转变,两者相互联系共同完成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不仅认识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个别属性,而且对光合作用的实质有了正确深入的理解。

其他自学讨论教学法还有:

  1. 五环节教学法:观、读、思、练、讲。

  2. 三段教学法:问题、探求、结论。

  3. 自学讨论教学法:预习、自学、讨论、完成训练、检查自学。

  4. 五段教学法:观、读、讲、议、做。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增加了学生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这些教学方法是否是教师、知识、学生三者辩证统一关系的最佳组合,只有在进一步实践中去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