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西方国际直接投资若干理论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 60 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跨国公司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西方经济学者开始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极大兴趣,井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各种派别和众多的理论。这里,仅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一)垄断优势论(MonopolisticAdvantage)

该理论最初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ymer)于 60 年代提出,以后又得到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教授的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试图运用西方厂商理论中的工业组织理论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而投资决定因素就是企业所拥有垄断优势。垄断优势具体表现在技术诀窍、规模经济、管理技能以及资金等等。拥有这些优势可以使企业抵销在海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从而压倒竞争对手,获得更高的利润。但是,该理论无法解释美国企业为什么要采取直接投资方式,而不采用出口贸易或技术授权方式的原因。它基本上是从美国企业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美

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过,垄断优势理论是后来发展的所有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出发点。

(二)产品周期理论(TheProductCycle)

在 6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教授维农(R·Vernon)提出产品周期理论,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

产品周期可分为产品创新、成熟与标准三个阶段。维农认为: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投资战略。在产品创新阶段

(newproductstage),由于产品创新厂商垄断着新产品生产的技术诀窍,并且,新产品非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要素投入、加工工艺和规格变化很大,同时,产品差别大,新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很低,生产成本的差异对厂商生产区位的选择影响不大,因此有利于在国内生产。在产品成熟阶段

(maturingstage),市场上出现了仿制者和竞争者,价格需求弹性增大,降低生产成本已成为竞争的关键。这时,厂商便考虑在国外寻找生产成本低, 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进行直接投资设厂。在产品标准化阶段

(StandardizedStage),产品的生产技术规模已广为普及和完全标准化。厂商已失去垄断优势,价格竞争趋于上风。这时,厂商便寻找成本低的产品供给来源、劳动成本低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作为最佳生产区位。

该理论力图对美国企业战后出口和投资格局与流向进行统一的解释,并认为战后美国企业出口与投资是在产品周期不同阶段上作出的选择。它解释了战后美国制造业在西欧的大量投资的原因,但是它并未解释现代工业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同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现在已集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于一身,并在国内研制新产品,然后依照产品周期阶段向外扩展。

(三)内部化理论(TheTheorvoflnternalization)

内部化理论是 70 年代以来西方跨国公司研究学者为了建立所谓跨国公司一般理论(Generaltheory)时所形成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学者巴克莱(p·Buckley)、卡森(M·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首先,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替代

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供需交换不能保证进行的问题①。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整性和交易成本上升,因此企业通过外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因此,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企业内部市场,就能克服外部市场和市场不完整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其次,市场内部化过程与 4 种因素有关: 1.产业特定因素,这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的状况和规模经济有关;

  1. 区位特定因素,如区位的距离、文化差异等;

  2. 国家特定因素,即有关的政治和财政制度;

  3. 公司特定因素,即不同企业内部的市场管理能力。

在这四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特定因素。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排除外部市场对中间产品供需引起的需求波动,克服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整性,有效办法就是实现市场内部化。

同时,市场内部化带来的效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内部化有助于企业之间的供需协调和增加生产计划和控制能力;

① A·M ·Rugman:《InsidetheMultinationals》(Croon,1981,P28.

  1. 市场内部化可对“知识产品”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价,制定出区别性价格;

  2. 能消除买卖双方的“不确定性”;

  3. 能排除政府的外来干预,避免反常的市场不完整性所带来的损失;

  4. 可利用转移定价来减少税收,有效配置公司的内部资源。①

内部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可以取得内部化优势,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解释。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内部化理论是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而其他跨国公司理论仅仅是从产品或要素市场某些方面来分析和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实际上,内部化理论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是对外直接投资一般理论,而只能说是对一般理论的探讨。它虽然分析和解释了 70 年代西方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或跨国公司的动机和状况,但仅仅是从技术经济角度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而未能考虑到世界经济现实结构中制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尤其是非生产要素或非经济要素对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和发展的影响。

(四)国际生产综合理论 ( TheEclecticTheoryoflnternation- alProduction)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又称之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是由英国雷丁大学

(UniversityofReading )著名的国际投资与国际企业专家约翰·邓宁

(j·H·Dunnlng)教授于 1976 年提出的。1981 年邓宁系统地在其出版的《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专著中,对该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目前,该理论已成为世界上在对外直接投资及跨国企业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并广泛被用来解释和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优势。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认为:一国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以下三个基本因素,即三种优势所决定的。②

  1. 所有权优势(Ownership—SpecificAdvantages)。

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能获得或拥有外国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这里所指的资产既包含有形资产(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 也包含无形资产(技术专利权、商标权、管理技能等)。

  1.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sationlncentiveAdvantages)。

内部化优势具体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财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公司,可以比通过市场交易转移获得更多的利益。通过市场交易,不仅增加了转让成本,同时还造成了买卖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企业究竟选择资产外部化还是资产内部化,这取决于利益的比较。如果通过内部化所得到利益比市场交易即外部化大得多,那么该企业就具有了一定的内部化优势,就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途径。

  1. 区位优势(Location-speciflicAdvantages)

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满足上述两个优势以后,在进行投资区位要素选择上是否具有优势。可供投资区位选择的要素主要有:劳动成本、贸易障碍、市场的特征与规模、原料的可供性、运输成本以及政府有关政策和法规等。

① P·J·BuckleyandM·Casson:《TheEconomicTheoryof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Macmillan.1985.P10.

② 见 J·H·Dunning《InternatioalProductionandMultinationatEnterprise》,Ceorge.1981,P80.

上述三个因素及优势之间是相互结合,缺一不可。一般而言,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比当地企业越大、它们通过所有权资产内部化可能性也越大,它们在国外利用生产要素比国内利用生产要素越有利,那么它们就会越倾向于对外直接投资。

与此同时,邓宁还在研究综合理论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对各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发展进行的动态分析,提出了投资发展模型( Investment- DevelopmentPattern)。邓宁根据研究 60 多个国家在 1967—78 年间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认为一个国家的投资流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国家,其国外直接投资总额就越大;当一国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越具有投资的优势。

所谓投资发展模型,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该国的直接投资流出量和流入量将伴随国民生产总值的进一步增长而增长。用曲线把净投资流出量描绘出来,就出现一个“U”字型状。这个投资发展曲线经过四个阶段,各个国家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通常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处于第一、二阶段上,而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力量强大,国民生产总值高,因此多处于第三、四阶段上。在每个阶段的递进过程中,一国的对外投资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

综上所述,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以及投资发展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容。它们吸收了以往国际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精华,综合了相关的理论,并且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用于国际生产理论之中,特别强调了三个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完全取决于一国在外汇资金、技术知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绝对优势,而是有赖于它们的相对优势。此外,该理论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及优势,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它还不能完全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因要素和发展状况。因此,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