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外资的方式

中国政府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利用外资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借用国外资金

按资金的不同来源,主要有以下 5 种: 1.外国政府贷款。向中国政府提供贷款的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资金比较

充裕的石油输出国。这类贷款有一定的援助性质,条件一般比较优惠,诸如利率较低(也有的是无息贷款),偿还期限较长(一般是十年或十年以上, 还含有若干年的宽限期)。但是,往往又附带一定的限制条件,一般都由双方协议规定贷款的用途和使用范围。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规定,必须以贷款的全部或大部用于购买贷款国的技术设备或物资;有的国家还规定采购物资的方式和程序。

  1.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向中国政府提供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主要有世界银行集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这些机构的贷款条件不一,有的具有援助性质,使用贷款采购物资则多采用国际招标方式。

  2. 出口信贷。西方发达国家为促进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在本国商业银行设立较一般商业贷款利率为低的贷款,专供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使用,这种贷款统称为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根据贷款的对象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中国通过外国银行的买方信贷或卖方信贷(即延期付款方式)引进了部分先进技术和设备。

  3. 外国商业银行现汇贷款。为了筹集部分急需的自由外汇,通过本国银行向外国商业银行融通资金。这类现汇贷款利率较高,偿还期较短,但使用贷款采购物资不受限制。

  4. 发行国际债券。中国银行和一些金融企业为筹措资金,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债券。即一种有息定期收回的有价证券,其性质与借款相同。中国债务人即债券发行者通过发行债券得到所需的资金,债券发行后向债权人即债券持有者定期付息还本,收回债券。

(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这类外资一般不构成东道国的债务。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有 4 种方式:

  1. 合资经营企业,即股权式合营企业。它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 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投资、

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企业。其责任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各方(投资者)对合资经营企业的责任以各自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合资经营企业在合营期内不得减少其注册资本(企业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的资本总额,也就是合资各方认缴的出资额之和)。合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 分担风险。

  1. 合作经营企业,即契约式合营企业。它一般是由外国合作者提供资金、设备、技术,中国合作者提供场地、现有厂房、设施、劳动力及劳动服务等,共同合作举办的经济组织或共同合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经营合同经中国政府批准后生效。合作各方利润分配的比例及方式较为灵活。如在投资回收期间,外方的分配比例可以高于中方,合作经营期满后,企业资产一般不再作价和清算,全部无偿归中方所有。合作经营企业可以组成经济实体并成立董事会,也可由合作各方以各自的法人身份进行合作。以各自拥有的资产组成联合经济体,由各方代表组成的联合管理机构进行经营管理。有的可以委托合作一方或第三者管理。

  2. 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的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外资企业是中国的法人。设立外资企业,必须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产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

  3. 合作开发资源(目前主要是合作勘探开发海洋石油资源)。是参照国际上通常的模式,由中国公司与外国石油公司采用风险合同形式在中国海域合作勘探开发石油。所谓风险合同,是指在勘探阶段由外国石油公司投资并负责勘探作业,如未发现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田,风险概由外国石油公司承担。经过勘探,如具备开发条件,中国公司将同外国公司共同投资、合作开发,投产后对外国公司投入的勘探费用给予补偿。

(三)其他方式

除上述两类主要方式外,中国还采用以下 3 种较为灵活的方式利用外资。

  1. 补偿贸易。由外商向中国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设备,投产后,中方在一定期限内以其产品偿还设备价款的本息。其特点是,中国企业在缺少外汇的情况下可以适时地引进所需的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发展生产。

  2. 对外加工装配。通常是由外商提供一定的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和包装材料,由中国企业按对方要求加工装配为成品或半成品,收取加工费,由外商提供加工装配所需的设备、测试仪器和专用工具,其价款由承揽加工的企业以加工费抵付。

  3. 国际租赁。这是一种以“融物”式达到“融资”目的的筹资方式。其方式包括中国的租赁公司和中国的承租企业通过缴纳租金,向外国取得所需设备、机具的使用权。国际租赁以其灵活、方便、能适应企业界多种实际需要等特点,在中国正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