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第一节 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其经济体系特征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又称为“北北合作”,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它对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男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后,取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导致了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历史上少有的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首先我们来分析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本上没有遭到战火的破坏,反而由于战争的需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以此为基础,积聚了实力,战后不仅成了世界经济中居主导地位的国家,而且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美国的资金、美国的技术和美国的市场成为其他国家

(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赖以增长的重要因素。其次,我们来回顾西欧国家的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主要国家的经济均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初期,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经济实力, 相距甚远;两者的差距,比战前拉得更大了。例如,50 年代初,德国(指原联邦德国,下同)、法国和意大利三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1/4;三国工业生产的总和还不到美国工业生产总值的 25

%。①但是,在“马歇尔计划”“援助”条件下,西欧各国经济经过短时期的整顿与恢复,于 50 年代中期以后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此后,加上经济结构的调整、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等因素,使得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接近和赶上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且超过美国。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缩小并弥合了与美国的差距,据统计,1950—1980 年美国国民经济增长了 1.65 倍,德国增长了 34.5 倍,法国增长了 18.9 倍,欧洲共同体 9 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英国、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和丹

麦)增长了 26 倍。①1986 年欧洲共同体扩大为 12 国(原 9 国加上西班牙、

葡萄牙和希腊);到 1992 年,欧洲共同体 12 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70,471.88 亿美元,超过了美国,为同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59,533 亿美元)的 118.45

%。②再次,我们来简述日本的情况。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事件。战后初期,日本还被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不发达国家。经过 50 年代到 70 年代的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 步入发达国家行列。1951—1980 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8.1%,为同期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的 2.5 倍,为英国的 3.4 倍, 与增长速度高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相比较,也分别高出了 3.1 个百分点、

3.6 个百分点和 3.3 个百分点。③就生产技术水平比较,到 70 年代后期,

①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2 年。

①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2 年,1982 年。

② 联合国《统计年鉴》1996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1996 年 12 月。

③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2 年。

日本不仅在一些主要方面赶上美国和西欧,而且还在某些领域跃居领先地位。就经济实力而言,50 年代中期,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2.2%,与意大利相近,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6%,到 70 年代中期,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超过 8%,是意大利的 2.9 倍,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1/3。到 1992 年底,日本的国内产值(GDP)己达 36,583.82 亿美元,相等于同年欧洲共同体 12 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的 51.91%,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61。45%。①

由于上述发展和变化,在世界经济中,不仅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大为提高,而且逐步形成了一个在经济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趋于接近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系。这个体系以美国、西欧和日本为核心,包括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有:

(一)相近的经济结构,即同具有“后工业化”的结构特征;

(二)相近的生产技术结构,主要体现在技术发展和使用能力的接近:

(三)相似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

(四)相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结构;

(五)相似的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方式等。

上述特征为商品、资本和技术在发达国家间的流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尤其为生产提供了规模经济发展和深入分工的条件。换句话说,即为发达国家间进行经济合作奠定了客观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