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和特点一、国际科技合作的起源和发展

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从来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总是从不断的承袭、累积和改进中发展起来, 又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传播、扩散到世界各地去,形成科学技术的国际移动和交流。国际范围的科学技术的交流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科技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旱在公元 6 世纪左右,我国的养蚕织丝技术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我国的造纸、火药、印刷木等古代的重大发明大约在公元 12 世纪至 15 世纪也先后传到了

欧洲。公元 13 世纪,意大利发明了眼镜技术,大约 16 世纪传到了日本。16

世纪初,德国发明了机械表技术,到 17 世纪初日本和中国也先后获得了这种技术。当时,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和国际间语言文字的障碍,技术传播的速度非常缓慢。例如,养蚕织丝的技术早在公元前 12 世纪就在我国诞生了,直

到公元 6 世纪左右才传到欧洲,前后花了 1800 多年时间;造纸、火药、印刷

技术从我国传到欧洲,花了 500 多年时间;意大利的眼镜技术传播到日本费

时 300 多年;德国的机械表制作技术也用了 100 多年才传到日本和我国。

17 世纪以前,科学技术是以技术的发祥地为中心,自然地向四周逐渐扩散而传播的。研究技术转让的学者们把这样的传播方式称为“梯度式”,这是国际科技合作活动的最原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技术转移活动是自然的, 缺少意识的,转移的周期也很长。

17 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促使封建社会的小手工业向工厂手工业过渡, 而后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使技术逐渐变成了私有财产,变成了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的私有化严重地妨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人们不再把技术看成是可以随便赠予的东西,拥有技术的人要从技术的独占中获得竞争的利益。专利制度的建立为大规模技术转让活动准备了重要条件。一方面,专利制度赋予发明创造者以专利权,以法律形式保障发明创造者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将发明创造的内容向社会公开,从而为技术转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随着专利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建立,国际范围的技术转让活动也从原始的“梯度式”发展到了现代的“跳跃式”,技术转让已不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跳过邻国通过现代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使技术在较短时间内直接转移到技术需求方。这是国际技术转让活动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国际科技合作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技术转让活动还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商业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特别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际技术转让活动的商业性质愈趋明显。国际技术合作大多采用有偿的技术贸易形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科技合作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国际技术贸易额的迅速增长。据联合国统计,1965 年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约为 30 亿美元, 1975 年达到 110 亿美元,1983 年达到约 200 亿美元。近 15 年来,世界技术

贸易更是突飞猛进,已达到占世界贸易总额二分之一,即约 2 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之所以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世界技术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地高于其他贸易的增长速度,1990 年的世界技术贸易比 1970 年增长了 20 倍,而同期世界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只有 3.3%;(二)世界技术贸易进一步与产品贸易相结合,技术密集型产品成为世界技术贸易的新内容。例如,美国出口的工业产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额由 1970

年的 86 亿美元增加到 1990 年的近 2000 亿美元,占到了美国工业产品出口总

额的 70%;(三)世界技术贸易进一步与资本输出相结合。例如,美国 80

%的技术输出额是输往其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四)世界软件贸易的发展日益突显,贸易额大幅增长、比重上升,而硬件贸易额相对下降;(五)各国都认识到世界技术贸易的极端重要性,技术市场已遍布全球各地;(六)世界技术贸易的垄断性日趋强化。发达国家争夺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技术优势,抢占高科技带来的新产业的制高点,以此掌握世界经济的主导权。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家,为了使自身在世界技术贸易中处于领先的有利地位,它们必然力图垄断先进技术。观察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络方面的那种架势和劲头,就可明白其中的道理。目前世界技术贸易的 80%以上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它们规定种种限制性条款,以阻碍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技术贸易。1996 年末美国在亚太经合组织的会议上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会议上都极力鼓吹各国互免信息科技产品的关税,正是要以己之长克人之短,发挥它的

垄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