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方学者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主要观点一、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形成

战后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西方关于相互依赖的理论研究开始活跃。当时的主要议题是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主要侧重点是欧洲共同体区域内的相互依赖。到了 70 年代,西方对国际相互依赖的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研究的范围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扩展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1968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

(RichardN.Coop-er)出版了《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集中反映了西方学术界对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的理论研究成果。

理查德·库珀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相互依赖的存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的突出变化,它反映了当代经济社会的特征,它直接意味着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之间的经济交往中存在着一种敏感的反应关系。库珀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即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促使相互依赖的理论研究获得迅速进展。

西方学者对战后国际社会中相互依赖关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一)核武器的威慑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少数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日以继夜地扩军备战,核武器与远程导弹成为大国之间相互威慑的可怕武器。随着这些新式武器的增多,超级大国核均势的形成,谁也不敢轻易发动一场带来毁灭命运的战争。在此条件下,各个国家不得不敏感地考虑人类的共同生存问题,一个国家只能在别国生存同时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才能享有自身的生存。

(二)内政外交的重点发生变化。战后,很多国家和人民由于受到战争严重破坏的影响,越来越关心本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同时,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之后,也更加重视如何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因此, 各国的内政外交重点逐渐转移到发展经济上。人们普遍认识到,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国决不能闭关自守,必须越来越多地进入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必须在对外政策上要求更加开放与积极争取与他国的合作。如库珀建议采用多层次的合作,建立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信任等来适应国际关系所出现的新变化。

(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的现代化, 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更易于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交流,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彼此接近与了解,相互依赖观念也就日益深入人心。

(四)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的出现。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大量兴起,促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超出国界而趋于国际化,使资本、技术与劳务等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循环与周转成为一种经常而普遍的现象,从而在国际经济中形成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新局面。

(五)对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与修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国际关系形势趋于更加复杂,西方学术界不少人士对传统的强权政治逻辑展开了争论。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产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成长起来的现实主义理论,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影响最大。其基本观点是: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唯一行为主体;权力(即指一国的实力)是解释一切国际关系现象的关键因素;安全、均势、势力范围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由于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某些事实,人们对现实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不少质疑。进入 60 年代,一大批获得政治独立的新兴国家相继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原来的两大对立阵营开始分化、解体,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趋向多极。同时,由于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的影响,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出现了政治冲突与经济合作并存的新现象。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又充分表明,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中心问题已不仅仅是安全问题,它往往被一些紧迫的社会经济问题所取代,成为影响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粮食、世界经济危机等等。由于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基本观点已经不能解释与回答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变化与新问题,许多西方学者纷纷提出新的看法,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批评与修正,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