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际信息合作的广泛开展有可能使世界经济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一)缓解“信息不完全”问题,使世界经济有序化。

当代世界经济已基本上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然而,传统的市场经济机制面临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在经济运行中存在“信息不完全”的问题, 这使古典经济学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设想难以完全实现。这一问题在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国际化的 20 世纪显得更加严重,由于“信息不完全”所造成的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的盲目性是导致世界经济频频爆发周期性、世界性大危机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际信息合作的大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信息化,这一局面有了转机。通过前面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所受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将通过畅通的信息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诸如“有求立供”、“零仓储” 和“灵活生产”等方式将得到普遍应用,厂家不再盲目地进行传统的大批量生产,而是依照营销亏统通过信息网络传过来的准确反映顾客需求的订单进行小批量、有针对性的生产,将供给与需求一一对应。这样,生产、流通、消费与分配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比较精确的协调,但这种协调又是建立在充分反映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的自下而上的市场机制的协调,而不是那种自上而下的计划体制的协调。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高度有效配置将可能得以实现,传统的世界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烈度可能降低,剧烈波动的经济周期有可能趋向于被“熨平”,世界经济将变得更加有序,这就是国际信息合作的大发展有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二)突破“增长的极限”,使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发生变革。 20 多年前,著名的国际性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和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等发表过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份报告考察了全球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污染的极限,对人类社会的前途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他们得出的第一条结论就是:”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能源消耗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将在不远的将来发生。最有可能的结果将是⋯工业生产力⋯有相当突然和不可控制的衰退。“该报告还提出,即使“对技术产生的利益予以最乐观的估计,也不能防止工业生产的最终下降”。

然而,70 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并未沿着《增长的极限》所预言的轨道发展:按不变价格计算,1980~1990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加 2.97%,日本增加 8.53%,西欧增加 1.02%。美国、日本和西欧 80 年代的工业生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2.66%、4.07%、1.61

%,远高于同期能源消耗的增长率(美国 0.49%、日本 1.65%、西欧仅 0.17

%),1970~1991 年间,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3%,而能源消耗

量仅增长 1.6%。①

增长的极限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在推动当代社会进比、经济增长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中,信息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经济中,伴随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不再增长, 在产业结构上则表现为服务业产值开始超过物质产品产值。在物质和能量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信息成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和最佳效益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这种重要性还刚刚开始显现。在今后的世界经济发展中,通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优化配置现有生产要素而实现的内涵式、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继续取代传统的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量的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从而突破所谓“增长的极限”。可见,通过国际信息合作可以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的提高,是买现少投入、多产出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途。

(三)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国际化、全球化。

国际贸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各国的经济活动越出国界,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国际金融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进程,然而,真正使这一国际化进程蓬勃发展并走向经济全球化的,正是国际信息合作的广泛开展。

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几乎都被信息流动构成的密网所覆盖,世界经济的运作方式由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国政府、金融管理当局、企业甚至个人都不得不随时关注来自世界备个角落的信息,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在宏观上管理好本国经济,金融管理机构才能保持本国货币的稳定,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个人也才能使自己的资产不受担失并伺机获利。发达的信怠网络使地球真正成为了“地球村”,各种资源依赖繁频的国际信息合作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优的配置。可以预见,随着以“信息高速公路” 为代表的国际信息合作的大发展,世界经济将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