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投资的产生

国际投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从对外投资、海外经营的出现来看, 国际投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开始形成的时期。欧洲沿海国家最早的海外投资包括东印度公司(英、荷)、哈德逊湾公司(英国)、皇家非洲公司(英国)、莱文特公司(英国)等王室特许建立的贸易公司,当时的对外投资活动主要是为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争夺海上霸权,进行殖民扩张维持其在殖民地贸易中的垄断地位服务的。当时对外投资的规模和范围都很小,严格地说来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投资。

以赢利为首要目的的国际投资活动是近代生产国际化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变化。国际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经济活动,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引起了以货币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表现为工业宗主国向殖民地附属国大量输出相对过剩的资本,以便利厉这些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垄断这些国家的市场,攫取高额利润。当时的资本输出是以工业宗主国与农业附属国之间垂直型分工为基础的,其特点是资本从宗主国流向农业附属国,是以单向的借贷资本和股票、证券买卖的间接投资为主要投资方式,①带有明显的宗主国对附属国的剥削和掠夺性质。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是当时率先进行对外投资的国家, 也是实力最雄厚的投资母国。

资本输出是国际投资活动的雏形,也是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在上述以货币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时期,就已有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形成跨国企业,其中有的至今仍为著名的巨型跨国公司,如德国的拜耳、西门子公司。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Singer),它于 1851 年取得缝纫机专利,为了占领市场,防止外国仿

① 参阅《跨国公司概论》滕维藻著,第一章,第 2— 3 页。

造,1868 年在苏格兰格拉斯哥设厂,1880 年在伦敦设立负责欧、亚、非等销售 业 务 的 机 构 。 继 胜 家 公 司 之 后 , 国 际 收 获 机 公 司

(InternationalHarvestorCo.),通用电气公司(G.E.)等大公司也都到国外设厂生产销售。1880—1914 年间,德国和瑞士的化学染料公司如德国的巴斯弗(BASF)、荷埃斯特(Hoechst)、拜耳(Bayer)和瑞士的切巴(Ciba) 盖吉(Gaigy)等在英、法、俄、美等国设厂生产销售。1850 年,德国的西门子(Siemens)在英国设厂生产电缆。以上所提及的那些公司都可看作是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

(二)国际投资的发展

从国际投资规模和形式变化的特征来看,可以把国际投资的发展分为下述三个阶段:

1.19 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4 年)的国际投资

19 世纪末,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国际投资获得了比较迅速

的发展。这一时期,国际间私人投资异常活跃,到 1914 年为止,各种形式的

国际投资已超过了 410 亿美元(投资地区几乎遍及世界),英国是当时的最大对外投资国,1914 年对外投资额高达 40 亿英镑。法国、德国、荷兰、瑞士也是重要的国际资本来源地。国际间接投资是当时的主要投资形式,包括以借贷资本形式的对外投资和以证券形式的对外投资。1914 年证券投资在国际投资总额中占 92%。①从投资方向上看,绝大部分资本投放在资本主义工业国在亚非拉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投资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和 3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投资增长缓慢,一些年份甚至出现绝对下降。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也使国际投资在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是:

①投资母国间的投资实力发生了变化。由于战争的影响,美国从战前的国际债务国一跃成为大的国际债权国,其对外投资额占世界投资总额的比例大幅度上升,由 1913 年的 8%上升到 1938 年的 21.8%。而德国却恰好相反, 由于支付战争赔偿费、协约国投资被没收以及在其他地区投资的贬值,从而由战前的债权国变成了战后的债务国。英国仍是头号投资母国,但其债权国地位已被削弱。

②间接投资中的官方贷款日益增长,其重要性提高了。美国的对外长期贷款以官方资本为主,其主要流向有两个:一是对昔日的国际债权国发放巨额贷款(基本上用于帮助欧洲国家进行战后救济和经济复兴);二是对拉美、亚洲等进行经济扩张而发放的政治性贷款。1919 年和 1920 年,美国政府对外国政府的贷款占其资本输出的 30%。

③国际投资从间接投资为主向以直接投资为主转化。1929—1933 年的经济大萧条使国际资本市场崩溃,证券投资实际上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直接投资。这一时期的直接投资趋向发展中国家,集中于初级产品工业和公共设施。

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投资活动并不太活跃。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投资的发展

二战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与资本集中的发

① 《国际金融知识百科全书》,第 267 页。

展,国际投资不仅数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在流向和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和特点:

①美国成为量大的投资母国。二战后,美国获得了世界政治、军事、经济的霸主地位,迅速而大规模地向外扩张。在 1946—1965 年的 20 年中,美国对外贷款和赠予(军事援助除外)总额就达 840 亿美元。60 年代初,美国对外投资占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总额的 54%,成为国际投资活动中举足轻重的力量。70 年代后,由于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恢复,对外投资增加,美国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②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例如,美国战后(1965 年)的私人对外投资中,证券投资仅占 17—18%,直接投资就占了 82%。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向结构由战前的以采矿业为主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向第三产业的投资也有较大发展。

③跨国公司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迅速向海外扩张,从事跨国经营,形成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它们在世界各地设立子公司,实行全球战略,在公司内部实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对外直接投资则成为它们实行公司内部国际分工的主要手段。全球 90%的国际直接投资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实现的。

④投资母国多元化。自国际投资产生以来,投资母国往往都是发达国家, 对外投资领域一直由发达国家所垄断。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是最主要的投资者,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不仅大量引进外资,同时也开始加入对外投资的行列。60 年代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对外直接投资,高收入石油输出国利用大量的石油美元进行对外投资活动。到 80 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外建立分公司或

子公司的大公司有 1900 多家,分布在 125 个国家和地区。

⑤投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前资本流动是单向性的,即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战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不仅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且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尽管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仍在国际投资总额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发展,使资本从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流动。形成一种交叉投资的国际投资格局。韩国在 80 年代末流向北美、西欧的对外直接投资已高达 41%。

⑤发达国家政府的对外投资显著增长,主要是援助形式,大多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二战后,国际投资迅速发展,其内容、形式、动机都日趋广泛和多样化。推动战后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实力的巨大发展成为私人垄断资本进行海外扩张的后盾;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和高度垄断竞争又迫使公司向国外市场渗透和扩张。各国垄断资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又促使垄断组织利用直接投资占领市场,巩固自身的垄断地位。

②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在贸易、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日益紧密联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技术等优势,成为各国垄断资本增加实力的必经途径。

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通讯系统的建立,为跨国投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管理信息手段。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则为物质材料的流通提供了保证。

④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工具创新,为各国证券投资者提供了增加收益、分散风险的机会和手段。战后一些著名的国际商业中心城市都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50 年代末期在伦敦出现的欧洲货币市场及 60 年代末在新加坡形成的亚洲美元市场,标志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发展,便利了国际资金的运用、调度和结算,促进了国际投资的发展;一系列崭新的金融交易工具和方式的创立,使投资者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可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及其组合来分散由产业周期、汇率、利率波动引发的交易和投资风险。

⑤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巨大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资本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或财团,它们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领域中新的力量。

(三)当代国际投资的新发展

80 年代以来,国际投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1983—1989 年间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年均增长率高达 28.9%,远远高于全球商品出口年均增长率 9.4%和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7.8%。据联合国统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金额 1990 年为 2250 亿美元,到 1992 年高达 2 万亿美元,由此而带来的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 5.5 万亿美元(世界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只有4 万亿美元)。①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额都超过了当年的出口额。事实表明国际投资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并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主要原因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和重新配置,新的国际分工模式要求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以达到优化,这主要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的;国际经济的一体化(经济区域化和贸易集团化)也是依靠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主要手段来进行的;从发展速度来看,外国直接投资远远超过贸易,显然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目前在许多国家中,外国直接投资在其总投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在 90 个发展中国家中,外国直接投资占其长期私人投资的总额的比重由 1981—1985 年的 30%增至 1986—1990 年的 74%。①总之,由跨国公司控制的外国直接投资日益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贸易与技术转移越来越多地依赖外国直接投资来实现,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90 年代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及特征:

  1. 国际投资总量将保持上升势头,但上升速度减慢

90 年代国际投资总量将持续上升,这是基于如下原因:(1)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导致国际投资持续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公司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相互流动,以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这种国际性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在 90 年代将进一步加强。(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向进一步发展。由欧共体 12 国(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 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组成的欧洲经济区和由美、加、墨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在近期内形成,南北美洲的“泛美自由贸易区”也将随外部条件的改善逐步形成,阿拉伯经济集团等区域性组织也将进一步发展。在这些集团内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实行自由流动,为对外投资提供了有利机会。

① 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93、1994 年。

①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2 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是增长的发动机》。联合国纽约,1992 年。

(3)海湾战争中遭受损害的中东国家的重建需要大量投资。据预测,这些国家的重建约需 2500 亿美元。(4)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导致国际投资额的增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争夺市场、提高本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必然会不断输出资本。(5)各国为追求高额利润,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会增加对外投资。

进入 90 年代,尽管国际投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国际投资总量增长速度有所减缓。1990 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比 1989 年增长 7%,但低于整个80 年代年均增长率的 14%。①这是因为世界主要投资国对外投资减少:日本内需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减少;德国统一后,由于重建东部需大量投资,内需扩大,资本输出减少;美国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以后, 资金缺口很大,已无力扩大对外投资;由于东欧出现变化和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筹建,欧共体成员国已将其注意力转向内部。

  1. 国际投资主体不断增加

从 1990 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来看,83%来自美、日、西欧国家,

达 1870 亿美元,美、日、英、德、法 5 大资本输出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流量的 70%。这说明发达国家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日益增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在加入国际直接投资的行列。有些亚洲国家(地区)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1990 年韩国和台湾省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分别为 8 亿美元和 5 亿美元。中国也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者。

亚洲发展中国家 1990 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占全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 86%。②

  1. 国际投资领域出现“大三角”国家对外投资集聚化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以及原苏联东欧国家基本上以美、日、西欧的一个或多个国家为中心,形成一个投资圈, 这就是所谓的“大三角”成员国,如拉美国家以美国为中心,亚洲国家以日本为中心,中欧和东欧国家则以德国为中心。“大三角”的对外投资构成了全球对外投资总额的大部分,据联合国统计,1991 年“大三角”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 86%,“大三角”成员国的对外投资所占的庞大份额,形成了国际投资来源的集聚化趋势。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 1992 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90 年代外国直接投资集聚化趋势更为明显,中欧、东欧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来投资大多集中来自位于同一地理地区的大三角成员国。这种格局与跨国公司以投资国为中心建立地区核心国外附属机构网络的战略相一致”。

  1. 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

据统计,1990 年流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总额占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 4/5。其中欧共体、日本和美国大三角吸收的投资占全世界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 70%①这是因为国际投资(尤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风险较大,因此投资者大多追求投资的安全性、机动性和盈利性。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要优于发展中国家,自然而然使主要发达国家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场所,这就形成当前国际投资的一大特点。“大三角”国家之间的交叉投资

①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2 年世界投资报告》。

②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2 年世界投资报告》。

①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2 年世界投资报告》第 45 页。

在 80 年代末平均占世界对外总投资的 70%以上,1989 年,“大三角”间相互跨区投资直接投资总额达 5720 亿美元。②

90 年代以来这一趋势的加强,主要是由于经济区域化或集团化的发展和

持续不断的技术竞争。许多国家为了分享 1992 年消除贸易壁垒的欧洲统一市场并突破其势必将加强的对外贸易壁垒,增加了在欧共体国家的投资。1988 年签订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墨西哥加盟后结成的更广泛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形成了北美经济区,从而使日本、西欧纷纷增加了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主要发达国家在组建不同经济集团的同时,也竞相扩大相互间的直接投资, 以突破集团贸易壁垒,维护和扩大在对方的市场份额。

  1. 亚太地区成为吸引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很少,主要是引进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但到1986 年,亚太地区就取代了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国投资的地区。1991 年流入亚太地区的投资增长了 8%,达到 200 亿美元,1992 年流入该地区的投资达 210 亿美元。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1991 年,这些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流向亚太地区总投资的 3/4。

东亚地区引进的直接投资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至 1989 年,

日本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已达 544 亿美元,大大超过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 247.9 亿美元的直接投资,日本成为在东亚地区最大的投资国。据日本大藏省统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如下表。

1985 年

1991 年

美国

44.2

43.3

欧共体

15.2

21.1

“四小龙” 东盟和中国

11.6

14.1

其它

29.0

21.5

引进直接投资对“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 经济腾飞和东盟(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文莱)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在亚太地区国家吸收外资的竞争行列中发展极为引人注目,从中国改革开放到 1995 年底的 17 年中,外国投资者同中方共签订了

总额近 4000 亿美元的协议投资额。目前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将会吸收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1. 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50 年代,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集中在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和资源加工型产业部门的投资。今天发达国家相互进行的渗透性投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70 年代初,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中有 25%投放在服务行业,90 年代初,这一比重增加到近 55%,每年的投资流量中,约有石 55—60%投向了服务行业,①其中主要投资在商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业。这表明,国际经济活动日益集中在那些能带来高附

②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2 年世界投资报告》第 45 页。

①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3 年世界投资报告》,第 73 页。

加值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