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开展国际信息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一)中国开展国际信息合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外界的交往迅速增多,信息交流日趋频繁。仅从电信领域看,目前中国已与 48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达电话电路,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电信业务联系,国际电路总数由 1978 年的 78 路增加到 2.4 万路;国内 1500 多个城市实现了国际电话直拨,国际电话业务量占全部长途电话业务量的 37%,10 年来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54%,电子信箱、电视会议、国际移动电话漫游等业务相继开通和发展。①

我国于 1994 年初被批准进入 Internet 网络,1994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的计算机首次进网,并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和上海复旦大学等连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已成为 1nternet 的第一个中国节点,开始向全国提供Internet 的全方位服务。到 1995 年 7 月,中国 Internet 的用户达 4 万户, 1995 年底又猛增到 10 万户。1996 年 6 月,由邮电部门经营管理的 Internet 中国骨干网 CHI-NANET 在全国开通,整个网络有 30 个骨干节点,覆盖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将是世界上最大、技术最先进的 Internet 网络

中国积极地参与了国际信息合作的有关机制。中国是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成员国。与他们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国,每年都向这些组织提供和获取大量的经济信息;中国正在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 1986 年起我国就全面参加了“乌拉圭回台”的谈判,并在最后达成的

《服务贸易总协定》上签字。

中国也积极在信息服务设施建设领域中与世界各国的著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中国较早开放了通信设备市场,并且成为世界上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主要方式有直接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以合资合作方式引进设备与生产技术和生产线等,目前邮电部直属企业与国外合资合作建立的各类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已有 40 多家。到 1995 年,中国在通信建设中已利用

外资 60 多亿美元,并且正在试点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新方式,即在不占有股权、不参与电信业务经营管理的情况下,允许外商参与具体通信建设项目的联合投资,并按双方协商的方式回报。1996 年初,中国邮电部就同 AT&T 签署了一项 1600 万美元的协议,用以建设北京至九龙的光缆干线。中国的电

信市场潜力巨大,仅电话线路每年就要新增 1450 万条,相当于整个英国电话网的一半,这一切引起了世界上各大电信公司的强烈兴趣,正如 AT&T 总裁罗伯特·艾伦所说的那样:“同中国市场相比,一切都相形见拙了”。在计

① 参见《中国科技信息》1995— 7,第 16 页。

算机、广播电视、咨询等其他信息服务业中,中国也同诸如 IBM、微软、Intel、时代—华纳等世界信息产业巨头开展了范围广泛、卓有成效的合作。

(二)中国开展国际信息合作的前景

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把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发展国际信息合作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1993 年,我国政府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任务,

当年 12 月 29 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以统一领导我国信息化建设。1996 年 5 月,为加强领导,国务院又成立了以副总理为组长, 包括十几个部委首长在内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就是推动中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中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八五”规划中的 22 条光缆干线、20 条数字微波干线和 20 个大中型卫星地球站已经建成,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和中国公用数字数据骨干网的第一期工程也已完成,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准高速路面”。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进一步组织实施了以“金桥”、“金关”、“金卡”三金工程为代表的“金字系列工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

“金桥”工程即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全国、与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互联,并与 30 个省市自治区、500 个中心城市、12000 个大中型企业、100 个计划单列的重要企业集团,以及如三峡工程、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联接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在技术上,“金桥”工程将以光纤、卫星、微波、程控、无线移动等多种方式,形成空、地一体的网络结构,并与邮电系统的公用通信网互联互通、互为支持。

“金关”工程的全名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信息网工程”,其目标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全国外贸管理机构,绝大多数进出口公司和大中型骨干企业联网,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DI)应用,实现通关自动化、外贸无纸化,顺利地与国际外贸业务接轨。

“金卡”工程的正式名称是“电子货币工程”,它的建设目标是:用大约十年时间,初步建成我国现代化的、实用的电子货币系统。在 400 个城市、

3 亿城市人口中普及信用卡的应用,使总发卡量达 2 亿张;建立和完善以金融部门为主体的信用卡业务管理体系;提高信用卡结算业务在社会资金结算中的比重;实现信用卡业务电子化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金字”工程也陆续出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字”号工程系列:“金税”工程——“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系统工程”; “金企”工程——企业生产与流通信息系统;“金宏”工程——国民经济宏观决策服务系统;“金农”工程——农业综合管理及信息服务系统;“金智” 工程——科研教育计算机及人才工程等等。

“金字”工程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使中国具备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联通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在全球信息化的新时代开展与各国的国际信息合作。

中国在建设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时,将继续一如既往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在 1996 年 5 月于南非米德兰召开的全球信息社会与发展大会上,中国代表团阐明了对全球信息化的基本立场,认为在全球信息化建设中, 应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考虑,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在这种合作中,努力找到保护知识产权与促进信息技术转让的平衡点,实现技术与资源

的共享;尊重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反对任何国家推行信息霸权主义。中国代表团还倡议: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进一步开展双边、多边、地区性和政府间的对话与交流,就技术、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衔接进行深入探讨; 制定一项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典型实验的计划;建议发达国家筹资设立国际信息化促进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开发和人才培训; 国际金融组织应出面协调各国政府和企业筹措资金,支持“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展望国际信息合作发展的前景,中国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遇,迎头赶上,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现代化,那么,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就指日可待,中华民族也将成为 21 世纪世界民族之林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