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外援助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开始对外提供援助。援助的规模和布局是与各个时期的国际局势、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纵观 40 多年来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发展历史,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从

1950 年至 1963 年为初始阶段;从 1964 年宣布对外援助八项原则至 1970 年

为发展阶段;从 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至 1978 年为急剧增长

阶段;从 1979 年起,对外援助工作经过调整、改革,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一)初始阶段(1950 年至 1963 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尽管国内建设百废待兴,但是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 我国政府和人民仍竭尽全力支持朝鲜和越南抗击外来侵略及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1955 年万隆会议后,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援助的范围扩大到亚洲、非洲一些民族主义国家。援助的方式和内容,从物资、现汇援助发展到成套项目和技术援助。这一阶段共向朝鲜、越南、蒙古、阿尔已尼亚、柬埔寨、尼泊尔、缅甸、也门、阿尔及利亚、几内亚、马里等 21 个国家提供

了援助,帮助其中 7 个国家共建成了 101 个成套项目。经过这一阶段的实践, 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从方针政策、援助方式到具体做法都积累了不少经验,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阶段(1964 年至 1970 年)

1964 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十国期间,宣布了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对外援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64 年至 1970 年,在继续向原来老的受援国提供援助的同时,又向坦桑尼亚、赞比亚、民主也门、罗马尼亚等 11 个新的受援国提供了援助。援助的规模和内容比前一阶段有较大的发展。这一阶段中,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战火蔓延到越南北方,我国政府和人民全力支援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和生产建设,除军事援助外,还向越南提供了大量的、多方面的经济技术援助。这一阶段,成套项目援助有了较大发展,共帮助 20 个国家建成了 313 个项目,比初始阶段增加了 210%, 并且新承担了一大批项目,包括但赞铁路、朝鲜平壤地铁、阿尔巴尼亚冶金联合企业等技术复杂的大型项目。60 年代中期,援助非洲国家的第一批项目迅速建成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事实证明中国的援助是真诚无私、卓有成效的,挫败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阻挠、破坏中国和非洲国家经济合作的阴谋;不仅有关受援国坚定了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信心,而且使更多的非洲国家增进了对新中国的了解,促进了中国同非洲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三)急剧增长阶段(1971 年至 1978 年)

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

亚等 23 个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

法权利的提案。我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外关系进入空前大发展时期,同我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加。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同我国商谈建交时,迫切要求我国提供经济技术援助。1971 年至 1978 年八年间,我国在继续向原来 30 个老的受援国提供援助的同时,又向 36 个新的受援国提供了援助。援助的范围从亚洲、非洲地区扩大到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这一阶段由于美国进一步扩大侵略,抗美战争在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全面展开。我国政府和人民为支持印支三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1971 年至 1975 年,对印支三国的经济技术援助占同期对外经援总支出的 43%,其中对越南的援助占三国总额的 93%。这一阶段还完成了十分繁重的援外成套项目建设任务,共帮助 37 个国家建成了 470 个项目,超过前 16 年(1955—1970 年)建成项目数的总和,成套项目和技术援助支出比前 16 年总和约增加一倍。这些建成项目中,包括一些规模大、投资多、技术复杂的大中型项目,对于受援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一阶段对外援助规模的急剧扩大,是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我国对外关系迅速发展密切相关的。八年中,对外签订的援款额、实际对外援助支出额和受援国家均大幅度增加,特别是 1971 年至 1975 年对外援助支出增加过猛,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 5.88%,其中 1973 年高达 6.92%。更何况当时我国处于“文革”动乱中,财政经济十分困难, 如此巨大的援外支出同当时的国力不相适应。显然,这种状况是难以为继的。70 年代后期,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开始对援外的规模、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

(四)调整改革的新阶段(1979 年以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扩大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我国在向一些经济困难的友好国家继续提供援助的同时,积极探索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合作,以促进彼此经济的共同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同联合国发展系统的多边合作中,既向它们提供捐款,也接受它们的技术援助。

1979 年以来,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经过调整和改革,进入了健康发展的阶段,开创了新的局面,主要体现在:

  1. 统筹安排,合理调整对外援助的规模、布局和结构。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在向 64 个老的受援国继续提供援助的同时,又向 20 多个新的受授国提供了援助,并进一步加强了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提高了成套项目和技术、智力援助的比重,十年中,这方面的援助支出占对外经济援助总支出的 74%,比前一阶段提高了一倍。

  2. 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使援助方式灵活多样,适应不同国家的情况和需要。在继续搞好传统方式援助的同时,采取了双边援助同联合国机构的多边援助相结合,双方共同出资,由我国派专家组织实施技术援助项目;援助同承包工程相结合,帮助受援国实施某些发展项目;援外成套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援助,由过去单纯的技术合作发展为我国专家参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形式。

  3. 帮助 60 多个国家建成了几百个成套项目。其中有些大中型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项目也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4. 帮助受授国管好企业,巩固了一批项目的建设成果。1982 年以来, 我国总结了多年来对外成套项目援助的经验教训,把巩固项目成果的工作摆

在同授建新项目同等重要的位置,至 1988 年先后对 275 个建成项目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管理合作,使许多项目发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有些项目迅速扭亏为盈,恢复了生机。

  1. 改革了经援项目管理体制,调动了承建单位的积极性,促进了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在总结试行投资包干制经验的基础上,1984 年起对援外项目普遍实行承包责任制,以项目造价、工期和技术能力为主要考核因素,择优选定承包单位,并由其自负盈亏,彻底改变了项目经费实报实销、吃大锅饭的弊病,较好地调动了承包单位和援外人员的积极性,在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建设周期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