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展缓慢的原因

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以及东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多种模式设想的提出,均可说明近十年来亚大地区经济合作还是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从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本地区经济,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区域内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使地区各国加强协调,积极选择某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来促进相互较为紧密的合作。从外部原因看,欧洲共同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对亚太地区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动,每个国家(地区)都不得不考虑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重新为自己定位。所有这些,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

但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不论在整个区域范围的合作上,还是在次区域的合作方西,至今仍是议论和设想较多,而实质性的进展仍然不大。原因何在,值得深思。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展缓慢的原因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政治局势长期紧张。在过去东西方对峙的总格局中,亚太地区的局势

一直处于紧张之中。当时的美苏关系、苏日关系、中苏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紧张状态。且朝鲜半岛形势剑拔弩张,越南、柬埔寨战火不断,再加上殖民主义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纠纷未能获得彻底解决,一些亚太国家内部局势很不稳定,不仅原有的冲突与矛盾难以很快消失,一些潜在的冲突因素(包括领土纠纷)也可能引起风云突变。因此,在这样不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亚太经济合作的进程自然受到阻滞。

  1. 亚太地区的成员结构复杂,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在这一广阔区域里,既有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新兴工业国家(地区),还有一般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在经济体制上,既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也有长期坚持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相比之下,欧共体成员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且在地理上同属欧洲地区,不但社会经济制度相同,就是历史文化背景、宗教及生活习俗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欧共体在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推动了经济合作的稳定发展,而亚太地区由于国家构成复杂,要想联合到一个共同体中,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2. 经济利益各异,协调难度较大。建立正太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地区内广泛的经济合作,虽然已是这个地区的共同愿望,可是各国都有各自的战略利益考虑。日本倡导亚太经济合作,一方面是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是面对美国和欧共体在经济贸易上的激烈竞争,必须保持其在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市场以及原料供应地,以保持其经济大国的地位;美国害怕日本凭借经济实力把美国排斥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进程之外,也反对在亚洲出现一个与美国经济利益相抗衡的经济集团。当然,也要看到,日本与美国是盟国,日、美之间具有紧密的政治、经济关系,至今美国仍是日本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场所。日美之间在贸易方面虽有矛盾,有时甚至非常尖锐,但是,不断发展两国经济贸易关系,也是美日两国协调经济利益的重要选择。

  3. 美、日围绕经济领导权的争夺,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带来阴影。日本对东亚地区推行“雁形”模式战略,想作领头,美国不甘示弱,为了加紧向亚太地区渗透,于

    1991 年提出“扇形结构”模式,是把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合作模式比喻为一把扇子,以美国为“扇轴”以美日经济同盟为骨干, 以美韩、美澳、美国与东盟等双边合作为支干,以共同利益为编织纤维,编织成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合作区。诚然,这个模式完全符合美国控制亚大的利益,但由于它是基于借助日本的“骨干”支持来确立美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领导地位,因而又是一个很不现实的设想。接着,美国克林顿政府把澳大利亚提出的召开亚太经济合作首脑会议的建议接过来付诸实施, 于 1993 年的 11 月 17 日在西雅图主办召开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APEC) 第五次会议,并主持炮制了“亚太经济共同体”、“亚太地区贸易与投资框架”的设计,其目的也就是想把东亚、亚太地区置于美国的经济支配和影响之下。这些举措,既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日美之间在这一地区的明争暗斗。另外,在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也各有自己的打算,东盟国家既在经济上有求于发达国家,但在合作模式上又存在较大疑虑,担心受到美、日控制,得不偿失。看来,美、日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和在亚太地区经济领导权上的争夺,将是一个甚难解决的大问题。

亚太经济合作的实践历程表明,由于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因素均较复杂,要想在短期内建成象欧共体那样较为紧密的经济实体,显然是难度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