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国际旅游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国际旅游主要是通过吸引外国旅游者到本国旅游获得旅游外汇收入的一

种劳务合作形式,为旅游者提供的劳务不出国境就可收取外汇。

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国际间合作与交流的扩大,被称为“无烟工业”的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据国际旅游组织统计,1950 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为 2530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仅 21 亿美元。自 60 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平均每年增长 6.3%,从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战后 50 多年来,国际旅游业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现已在世界 160 多个国家中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旅游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中的重要行业。

(一)战后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 生产的发展和各国人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国际旅游的普及发展创造了条件。来自发达国家的旅仲者占国际旅游人数的绝大部分。这与战后发达国家工资的增长密切相关。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使得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特别是食品的开支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而用于文化娱乐和旅游等方面的费用则相应地大幅度增加。

  2. 工作时间的缩短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为国际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又一前提条件。战后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不但职工每周工作时间普遍缩短为 5 天, 而且职工每年还有一定的休假时间,有的甚至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据估计, 目

前全世界有 5 亿多职工享受带薪休假日,国际旅游者绝大多数都是出国度假者。

  1. 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为国际旅游活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战后国际间公路、铁路运输以及海运尤其是空运的发展,国际旅游时间大大缩短。

  2. 各国旅游组织形式的发展也推动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组织者出色的组织和安排,使许多个人难以做到的事或单独夫不了的地方,都能通过旅行社等组织的旅游团得以实现,使出国旅游日益方便、省时、省钱。

  3. 战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际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保证。此外, 经济、政治的国际化以及国际间各种文化交流的增加也促进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二)国际旅游的影响 1.国际旅游可为各旅游接待国带来大量的外汇。

国际旅游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靠大自然赐予的“风景出口”事业,比较起其他经济行业来,需要的投资少,风险小,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外汇收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瑞士等国,一直在世界旅游业中占重要地位。

但是,并非所有接待国际旅游者的国家都能从中获得顺差,因为不少国家既接待外国旅客人境旅游,本国居民也出国旅游。因此,国际旅游业能否给一国带来外汇收入,还要看该国在国际旅游收支方面的情况。只有本国居民出国旅游的消费小于外国旅客入境旅游的消费,该国才能直接从国际旅游业中得到外汇收入。

  1. 发展国际旅游业可带动旅游地区相关行业,如交通运输、建筑、旅馆饭店、饮食服务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首先是促进了各类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这也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事业, 大规模的国际旅游活动就无法开展。不少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仅修复了名胜古迹,而且还修建了不少公园、游乐场、旅馆、饭店,并且利用电视、电影、出版、邮政等宣传风光、古迹、旅游胜地、风土人情、服务设施等,招徕更多的游客。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地区建设的现代化和建筑业的发展。此外,旅游业还促进了工业、商业等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的发展会刺激用于建筑旅游设施的各种材料的生产,也会刺激满足旅客需要的各种日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同时还会刺激旅客所需的其他各种物品如礼品、纪念品、古董复制品、工艺美术品等的生产,从而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2. 发展国际旅游业可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创造就业机会。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包括旅馆、饭店、咖啡馆、酒吧间、剧院、夜总会、娱乐场、游泳场、体育馆以及交通运输、导游、文物保护等各个部门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缓解了失业问题。瑞士旅游业的从业人数仅次于金属加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占全部就业人数的 10%;奥地利旅游业的从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 10

%;西班牙旅游业的从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 9.2%;英国旅游业的人数是汽车制造业职工的 4 倍,占全部就业人数的 8%。

  1.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消除偏见,促进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维护世界和平。

当然,国际旅游业也可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可能破坏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第二,可能造成某些社会矛盾。对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既可因游客的越轨行为或过分密集拥挤所造成,也可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建设而招致。例如,不和谐的建筑物对景观的破坏;过分的修饰改造对历史古迹的真实性和物质形态的破坏;为追求商业价值,一味迎台游客,而使工艺美术品的民族工艺传统遭到破坏等等,均是不适当的旅游开发对社会文化的破坏。游客的大量流动,难免会扩散各种疫病,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游客的大量涌人可能引起物资供应紧张,物价上涨,从而引起旅游地区居民对游客的怨恨;游客的生活方式可能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宗教习俗发生直接的对抗;旅游淡季造成的失业则可引起旅游雇员的不满;最为突出的是游客小环境与东道国社会大环境的矛盾,当旅游环境被从东道国社会中隔离出来,形成了一个本国人不得人内,专向外国人开放的小环境时,就会出现这种矛盾,但是,旅游的上述消极影响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就能趋利避害,通过发展国际旅游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

(三)战后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发展速度快。战后,国际旅游业发展极为迅速,1950 年,国际旅游

人数为 2530 万人次,旅游收入 21 亿美元,到 1960 年,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到 7210 万人次和 68 亿美元,10 年间分别增长了 286 倍和 3.24 倍, 平均每年增长 18.6%和 22.4%。到 70 年代初期,国际旅游业已成为仅次于钢铁工业和石油工业的第三大产业部门。1970 年,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到 15870 万人次和 179 亿美元。70 年代后,其发展速度则远远超过了

其他产业部门。到 80 年代初,世界旅游业已经超过钢铁工业而成为仅次于石油工业的第二大产业部门,1986 年国际旅游人数达 3.4 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 1150 亿美元。1994 年又猛增至 5.33 亿人次和 3380 亿美元。

  1. 经济发达国家在国际旅游业中居主导地位。它们既是主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国,又是主要的国际旅游接待国。1984 年,全世界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总人数为 40 亿人次。其中,欧洲和北美的国内旅游者人数占世界的 60%; 这两个地区接待的国际旅游者占世界总数的 80%,国际旅游者总人数的几乎一半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国际旅游总支出的 2/3 来自欧洲与北美。但是,近一二十年来,由于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旅游设施不断改进,加之这一地区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吸引了大批外国旅游者,国际旅游业迅速崛起。80 年代初,当世界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缓慢的时候,这里的旅游业却依然保持增势。1986 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游客近 4000 万,国际旅游总收入达 125 亿美元。国际旅游组织预测,在今后一二十年内,亚太地区的游客和旅游收入仍将以高出世界平均增长率的幅度持续增长。

  2. 国际旅游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个体散客旅游与团体包价旅游竞相发展,各种专题旅游方兴未艾。60 年代个体散客旅游占主导地位,70 年代团体包价旅游盛行一时,而 80 年代散客旅游却再度兴起,但团体包价旅游仍然是出国旅游特别是长距离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预计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这两种旅游方式仍将相互补充,竟相发展。与此同时,各种专题旅游也将日益盛行。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更加重视消除精神疲劳和调剂精神的旅游形式,过去那种单纯游山玩水的消遣观光将逐渐

为各种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所代替,许多国家已开设各种别具特色的“特别兴趣”旅游,诸如探险、爬山、狩猎、骑马、滑雪等特种旅游,吸引大量游客。许多国家针对不同职业、阶层、性别、年龄游客的不同要求,开展了诸如会议、奖励、新婚、修学、疗养、宗教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息娱乐型旅游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 由于欧美传统客源国客源趋向饱和,而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客源潜力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争夺客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旅游业都在采取措施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