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资源与经济增长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三个物质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除了从事农林牧副渔、采矿、交通、基础设施和其他需大量占用土地的生产活动外,大多数企业的物质要素主要是劳动和资本。劳动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 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有些行业劳动投入很少,产量和收入却很高,原因就是非劳动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这些非劳动因素中,资本是一大因素。我们把以劳动力投入为主,或者说单位资本吸纳较多劳动力的产业叫做劳动留集型产业(如玩具,服装制造业和农业);而把以资本投入为主。或者说单位资本吸纳较少劳动力的产业叫做员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冶炼,机械制造业)。但不管是哪一个产业,其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资本和劳动的组合,离不开资本投入。这里,资本不单纯是钱,而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车辆和办公楼等。另外,经济增长也离不开土地,尤其农业生产更是如此。随着土地商品化, 土地实行有偿转让、有偿使用,土地的买卖和租用过程出现的地价的变动就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但是,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土地的经济投入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投入,购买土地如同购买机器设备都属于资本开支,所以通常在研究经济增长时不把土地列为一个独立因素,而是作为一种特有资本形式来看待。

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是企业活动的有形要素。除了这些有形要素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需要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 技术和信息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市场行情的复杂变动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企业对无形要素的投人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成长起来。

技术密集型企业是依靠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可能有具体的物质载体,如安装一条先进的生产线,由此带来产量的迅速提高。这种实物形式的技术进步往往与资本投入的增加相伴随而生。另一种无实物表现形式的技术进步则是体现在知识技术上,如计算机软件生产就需要知识密集型的技术。知识技术的进步更多地是依靠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是主要依靠资本的投入。因此,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中,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也是必不可少的,60 年代初,日本的情报机构从“铁人”王进喜手抬肩扛钻并设备的一张照片上,捕捉并分析出大庆油田的规模以及近期中国将要进日某种炼油设备的结论。这条小信息为日本设备制造业的对华出口业务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在现今“信息爆炸”社会,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但无论是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还是技术和信息,就其本身而言都只是一些单一要素。有了它们,并不等于企业就能生存和发展下去。为使各种单一的要素形成有机的联系和密切的结合,还需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组织管理才能和生产经营制度安排等,它们同技术进步一起被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效率因素,或者称之为经济增长的男三因素,而劳动和资本分别为第一、二因素。我国农业从 70 年代未、80 年代初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大为减少,有至少一半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务工经商,但农业产量反而比改革前加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很快解决,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土地和劳动的生产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了。这类在要素投入

数量减少的同时产出反而增加的事例,在工业领域中同样可以找到。而如果产出的增长率高于全部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其他物质要素)投入的增长率,比如,全部要素增长率为 3%产出增长率为 4%,则经济增长存在一个剩余,这时我们说发生了生产率或效率提高型的经济增长,或称内涵型增长。内涵型增长是指要素投入数量(即要素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靠提高生产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与之相对应的,外延型增长则是指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依靠要素投入数量扩充而实现的经济增长。以外延型增长为主的经济称为粗放型经济,而以内涵型增长为主的经济则为集约型经济。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内涵型增长。集约型经济需要不断提高要素的生产率。以下三个措施可以促进要素利用得更为有效:

  1. 技术进步,指通过技术改造、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如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生产过程控制,实现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

  2. 管理改善,这主要指在充分发挥企业家创新才能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管理组织结构。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改革企业管理方式,从而一方面改进管理者本身的行为效率,另一方面提高被管理对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利用效率。

  3. 制度创新,即一种制度安排如果比另一种制度安排对经济活动主体具有更明显。更直接的利益刺激,同时能产生和发挥更强大的行为约束,那么在这种制度下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