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选择题

1.(D)解析: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包括由低到高排列的五个层次,但对具体的人来说,某一时期总有一种主导的需要在对其行为产生决定作用。

2.(C)解析:计划的前提条件纵然可从多个角度分类,但命题要求是明确外部条件,所以需要进行环境预测而不仅仅是销售预测。

3.(D)解析:市场价格的变化及国家的政策是企业无法控制的,而产品投放市场的时机把握则取决于企业决策者,故为可控制的条件。

4.(A)解析:根据定义作答。

5.(D)解析:公益广告并不以企业经营作为考虑的重点。

6.(B)解析:按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替代品的弹性值大于 0,即为+

50 单位,而互补品的弹性值小于 0,即为—80 单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其和值等于—30 单位。

7.(D)解析:消费时尚确是引起需求变动的一个因素,而替代品(化纤服装)降价和产品自身成本增加都只会使需求量下降而非上升,至于进口关税则是本命题中无关的因素。

8.(D)解析:这是对“市场”概念的实际运用题。应由足球俱乐部代表供方,而不是球员或教练。

9.(D)解析: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投入)期的广告寅传应侧重使潜在顾客了解和接受这种具有与众不同特点的产品。

10 . (B)解析:成长期是继介绍(投入)期之后产品寿命周期自然发展的第二阶段。

11.(A)解析:按照决策的期望值方法,甲厂商供应的设备年期望维修费为 40×40%十 10×60%=22 万元,乙厂商的为 30×40O%+20×60%=24 万元,丙厂商的为 50×30%+10×70%=22 万元。按费用(成本)最小化原则,乙方案不可取,甲和丙在期望值标准上的效果相同。

12.(C)解析:保健因素通常处于人类需要的较低层次,而自尊和自我实现是较高层次的需要。

13.(C)解析:按照需求规律和需求弹性概念,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 1 时, 需求量变化的幅度会强过价格变化的幅度,无论降价还是不降价概不例外。

14.(C)解析:市场处于成长状态,而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却不增长,只能说明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在降低。

15.(B)解析:总会计师不是经销系统的直线主管人员,这种斜向关系的发生会违背统一指挥原则。

16.(D)解析:小团体是非正式组织,其存在是正常、自然的,对其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任,而应采取积极管理的态度。

17.(C)解析:非管理事务要占用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因而会对管理幅度大小起反方向作用。

18.(B)解析:认为价廉物美的产品一定好卖,这无疑是一种生产导向性的产品观念。

19.(A)解析:管理工作实际上是“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只掌握理论知识,或者只具备运用能力,都不足以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20 . (B)解析:包装是整体产品概念中的形式产品,它作为“无声的推销员”当然指的是促销功能。

21.(B)解析:多角化经营扩大了产品组合的广度,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

  1. 传统的流水线(装配生产线)只能长时期固定生产一种或少数儿种产品,所以适合于批量大、品种少的生产。

  2. (D)解析:产业政策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而不是行政干预或强制指令。从政策可操作性角度看,扶持生产企业要比限制进曰和扩大市场需求更容易实施。

24.(B)解析,分等考评并不是严格控制,物质报酬并不一定成为激励因素,离职调动的动机应该说优秀的工程师和差一些的工程师都有,但从找到新工作的易难程度看,高等级的优秀工程师具有更高的期望值(率)。

25.(B)解析:厂商根据产品中场的价格变化而调整生产和供给量的时间和难度都较市场需求要大得多。

26. (C)解析:按照我国公司理论和实践,总经理是公司执行机构的最高负责人。

27.(C)解析: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分支机构的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 最适宜采取按地区划分部门的方式。

28.(B)解析:依靠质量竞争的企业自然要高层管理者抓好质量工作。

29.(B)解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和关心员工的需要是什么, 才能采取切实措施使其在工作中作出最大努力。

  1. (C)解析:组织分权程度的衡量还要看较低层次所作决策的性质, 而决策实施费用数额大,说明该类决策越具有重要性,因而分权程度就大。至于低层次决策的上级认可,实际上应包括在“决策的控制”这一标志内。

  2. (A)解析:标准的制定应该考虑可达性(即现实可能性),不能认为越高越好。

  3. (B)解析:一个运动员从事足球运动职业,就要放弃其他职业,这种选择的机会成本就是其他各种职业的最高收入水平。

33.(A)解析:由信用卡发行行负责兑付并办理结算,这是金融活动的一个常识。

34.(D)解析:职位或职务是组织结构的最小构成单位,故应将其设计与分析作为组织设计的基础工作。至于对人员的调配和培训,严格他说应是组织运作中的工作。

35.(A)解析:许可证,专利和关键资源都可能与垄断的形成有关,但产品形象的作用最不明显。相反,产品形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竞争存在的标志之一。

36.(D)解析:过量库存说明企业产品供过于求,对此采取的最有效方法应该寻求一种长期的战略反应(如调整品种结构),而不是短期的战术处理。

37.(B)解析:经营决策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使命目标的动态平衡,在此种平衡中选出的决策方案很难做到最优化,而只能达到满意化。

38.(D)解析:竞争中如果某一厂家打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它就成为垄断厂家。至于对资源的控制和仰仗政府规定,这些都明显地可以形成垄断。因此,本命题实际上属于多项选择题。

39.(C)解析:消费品无疑是最需要做广告宣传的,故其行业广告密度普遍较大。

40.(C)解析:这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考题。公司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转机换制”,至于引进外资和筹集资金都只是辅助性的,企业更名为公司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

[解析]本测试中的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至少从答题形式上看是这样),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或最符合题意的答案。答案只能唯一,并严格按答案给分,这是选择题的评分标准。鉴于许多现实管理问题可能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考生在作答时既需要通过审题作出正确的事实判断,有时还不免涉及到答案选择(这实际也是一种决策!) 中的价值判断,即对选择方案所依据标准的理解和认定。例如,在第 11 小题中,考生可能已经发现,如果不考虑概率(可能性)因素,仅从维修费方面分析,甲方案要优于丙方案,因为两方案的最低花费相同而甲的最高花费比丙的小;或者按风险度(即标准差)来衡量,甲方案最高、最低两种自然状态下的设备维修费偏离期望值的程度要小于乙方案(计算出的标准差分别为

13.55 和 18.33),这也说明甲方案较好。那么,如何解析标准答案为 A(即甲或丙)呢?这就涉及选择中的决策准则判断的价值问题。当然,从合理命题要求看,这类有赖于价值判断的考题是不会出现许多的。但万一出现了, 考生需注意分清,以确定适当的选择题作答角度。如对这里所举的设备选购题,命题要求似乎是按决策树方法作简单的期望值计算即可,仅 1.5 分的选择题是不太可能要求考生做非常细致、深入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