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犹如效用递减一样,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故称之为一条规律。以前述所举的汉堡包生产为例,假定生产所需的店面空间、烘烤机、收款机和包装台等投入保持不变,汉堡包产量仅仅决定于劳动力投入(我们也可换个粮食生产的例子,假定一亩土地的农药、化肥等投入不变,粮食产量仅取决于劳动日投入的多寡),那么,根据实际工作结果的统计,产品产量可能随可变投入(这里指劳动)的变化而出现如表 2—1 所示的变化。

表 2-1 可变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变化

劳动投入

总产量

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

0

0

0

-

1

10

10

10

2

23

11.5

13

3

37

12.3

*14

4

50

*12.5

13

5

54

10.8

4

6

*56

9.3

2

7

53

7.6

-3

8

47

5.2

-6

9

40

4.0

-7

从上表中可以观察到三个重要的现象:

  1. 在既定的不变投入要素条件下,劳动(可变)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量增长有一个极限,到达这个极限状态,边际产量最早,平均产量次后,总产量最迟。如上表中*号所示,三者分别是在 3、4 和 6 这个投入位置上出现产量先递增后递减的分界点。

  2. 边际产量为正值时,总产量处于不断增长状态,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处于不断减少状态,因此,边际产量为零的点正是总产量开始递减的起始点。这时企业生产规模处于产量或收益最大化状态(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即总收益曲线一阶导数等于零时的“极值点”状态)。

  3. 边际产量由递增开始出现递减的时点(即数学上说的总收益曲线二阶导数为零时的“拐点”)正好是企业生产规模达到最经济状态的高增长极限点。超过了这一点水平,再追加等量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或收益将会递减,这意味着生产开始出现减速增长,然后逐渐趋于零增长,并最终出现负增长即衰退,如图 2—1 所示。

根据生产过程中收益性变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将生产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1. 生产的第一阶段发生在“拐点”的左边,其收益特性是:投入越多,产出也越多,且产出的增加速度比投入增加的速度快,边际收益呈上升趋势。在这一阶段的生产中,由于产出可按递增的速度增加,这就说明可变投入太少,对于固定投入的利用还远不够充分。关于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概念,我们将在后面详加介绍。

  2. 生产的第二阶段发生在“拐点”与“极值点”中间,其收益特性是:

投入越多,产出也越多,但产出增加速度比投入的增加速度慢并越来越慢, 边际收益呈下降趋势,不过边际值仍为正的。它说明,在“拐点”(即边际产量上升与下降之间的转折点)附近,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固定投入逐渐得到充分利用,并在“极值点”处获得最大的产出量,这时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两者都得到了充分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