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平战结合、建管一致,提高后勤应急机动保障能力

从海军兵力布局的实际情况出发,海军应急机动保障力量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已列入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序列的保障部(分)队建设,以提高战术层次应急保障能力;加强支援保障力量建设,以提高战役方向应急支援保障能力;加强预备保障力量建设,以提高战时后续支援保障能力。从而形成战役后勤既设力量和应急机动支援保障力量。平时和战时相结合的保障布势。

(一)加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建制保障部分队建设,提高战术层次应急保障能力。列入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序列的保障部(分)队分散部署在各个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直接担负平时的训练、生活等保障和战时的应急保障任务。战时保障主要是集结前的保障和一定的机动保障任务,属于战术层次。这类后勤保障部(分)队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因而是后勤建设的重中之重。抓好这类部(分)队的建设,从后勤的角度考虑, 就是要做到设施完善配套、后勤装备完好、物资储备充足,真正达到“合格、适应、配套、过硬”的要求。目前,首要的是,针对“应急”、“机动”的特点,突出适应性训练。各分队的专业技术训练,要按照海军后勤战备等级的要求,分类分级实施,以岗位练兵为主;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训练,应采取集训的方法实施;综合保障训练,应结合保障任务组织实兵演练。同时, 要把后勤训练纳入部队整体训练的轨道,根据全系统、全功能训练的要求, 重点抓好码头、机场快速保障和海上综合保障实兵演练。

(二)抓好支援保障力量建设,提高战役方向应急机动支援保障能力。由于战时战役方向兵力大量集结,集结兵力所依托的舰艇基地、航空兵机场后勤保障任务剧增,将大大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能力。因而,加强战役方向应急机动支援保障力量建设十分重要。这支力量的建设可考虑按照一个舰队战役方向、综合配套、岸海一体的规模和样式来进行。首先,在坚持以岸基保障为基础、海上保障为重点的前提下,按照以战役方向为主、并根据需要跨海域应急支援保障的要求,突出舰艇、飞行部队后勤保障的难点和弱点,既从平时后勤保障的实际出发,更着眼于战时后勤支援保障的需要。在岸基保障力量建设方面,组建重点突出、门类较为齐全的应急机动支援保障分队, 大致包括雷弹技术准备、装备抢修、医疗救护、汽车运输、野战油料、军港机场抢修等分队以及航空兵场站保障队等。各分队既能独立实施单项后勤保障,又能通过模块编组形式,合成组织综合保障。在海上保障力量建设方面, 按两级编队形式,组建海上支援保障编队。可由大型远洋油水综合补给船、远洋打捞救生船、远洋拖船、医院船、修理船等组成一级保障编队,主要用于为以大中型舰艇为主组成的联合机动编队执行伴随保障任务;可由千吨级以上油船、水船、干货运输船、冷藏船、大马力拖船、医院船及修理船组成二级保障编队,主要担负对战役机动编队在近岸海区或远离海岸作战时的定点补给和对一级保障编队实施再补给的任务。其次,要坚持平战结合,做到“形散神聚”。采取寓战时编组于平时之中的办法,应急机动支援保障分队的人员、装备寓于各岸基、海上的保障部(分)队之中,不另增设编制单位和人员,并采取预编形式,预任应急分队的干部战士,安排好出现空缺时的替补人员,明确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

(三)搞好预备保障力量建设,提高战时后续支援能力。后勤预备保障力量建设,是未来高技术海上局部战争中搞好后续支援保障的重要环节。海军后备力量动员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海军装备复杂、技术密集、专业种类多,因而对后备兵员质量要求较高。二是作战海域广阔,对后备力量的依赖性大。以东南沿海为例,海岸线北起吴淞口,南到珠江口长达 912 海里。为满足作战需要,战时需动员大量民用船舶,尤其是海上运输船以及用于执行侦察、救护、布(扫)雷等任务的船只。战时动员要求时限短、质量高、数量大,一般来说,后备兵员 3—5 天要集结完毕,民用船舶 10—15 天要投入战场,同时还要完成简单的加改装工作。这些都说明,搞好海军后勤预备保

障力量建设,必须在平时就健全、完善动员体制和领导机构,做好民用船舶的动员、征用准备,井建立完善的训练体系。

我国预备役人员的组织和训练工作,一直是以战区为单位在民兵组织中进行的。从海军后备人员,特别是民船的情况来看,目前尚有相当部分的民船船员没有编人民兵预备役组织,或者没有组织专门的训练。因此,必须尽快落实作为海军后勤预备力量的民船及船员的组织工作。对于人员,应采取定向储备的办法,或在民船系统征召现役人员,退役后再回到民船系统;或将退役官兵定向输送到民船系统。同时,要搞好定期训练,提高其军事化程度。对于拟征用的民船,也要根据所担负的任务拟制计划,落实加改装方案, 以便战时迅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