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登陆故役后勤指挥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一级战役后勤指挥机构

在登陆战役联合指挥部内,设立后勤部(简称“联指后勤部”),与登陆战役联合指挥部司令部、政治部并列,同属一级战役指挥机构,负责对所有参战的军兵种后勤力量和地方支前力量的集中统一指挥。

“联指后勤部”,不同于登陆战役联勤指挥部。在性质上,它属于集中统一的后勤指挥机构,而不是三军完全融合的联勤指挥机构。因为,若建立登陆战役联勤指挥部,一是“硬件”不具备。平时的战役物资储备格局、指挥体制、供应渠道等,三军自成体系,不具备联勤的基础。尽管目前我军在部分战区、有限范围内实施“三代”,但属于试验性质,有不少矛盾没有很好解决,专供与统供的比例关系仍不尽人意。因此,实施联勤的基础比较薄弱。二是“软件”跟不上。诸军兵种之间由于平时互相联系及组织联合作战和保障演习较少,合成指挥能力较弱,联勤指挥经验不足。尽管我军曾在一江山岛登陆作战中实行过联勤指挥,但它仅是对一般条件下的小规模作战的指挥,所获得的经验具有局限性和阶段性。在缺乏实践与完整理论指导的条件下,临时成立登陆战役联勤指挥部,很难实施有效的指挥。因此,设立“联指后勤部”,是联勤指挥的初级阶段,符合我军的军情,能够满足统一指挥, 划区保障,统分结合的需要。另一方面,“联指后勤部”也不同于登陆战役后方指挥部。它属于战役指挥员统一领导下,负责后方勤务工作的指挥机关, 而不是单独设立、与登陆战役联合指挥部分离的后勤指挥机构。登陆战役是一种特殊的作战样式,联合程度高,指挥机构复杂,通常下设若干个战役后勤二级指挥机构,如,交通运输指挥部、动员支前指挥部和后方防卫指挥部等。如单独设立战役后方指挥部,在层次和地位上自然降为二级指挥机构, 成为与登陆集团指挥部、海、空军作战集团指挥部同级别的指挥机构,不利于统一指挥与协调各级后勤力量,后勤内部的指挥关系也不容易理顺。单独设立后勤指挥机构,通常是战术层次的做法,如师团两级的基本指挥所、前进指挥所、后勤指挥所等,但在战役层次,尤其在战区战役层次不能够、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地沿袭这种做法。

“联指后勤部”的组成方式有三种:一是由总部派出前指实施统一指挥。

在这种情况下,战区指挥机关可能转为方向指挥部;二是以一个战区后勤指挥机关为主,其它战区、军兵种后勤指挥机关共同参加,实施统一的后勤指挥;三是总后勤部派出指挥员和精干的指挥小组,依托主要战区后勤机关, 吸收军兵种后勤机关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共同组成,次要方向的战区指挥机关成为方向指挥部。比较而言,第一种方式虽有利于协调战略、战役后勤保障力量,但指挥机关对战场环境、战区情况的熟悉程度受限;第二种方式, 指挥的权威性欠缺,协调难度大;第三方式,融合了前两种方式的优点,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有利于协调指挥战区内军兵种后勤和地方支前力量,提高整体保障效益。它既可解决指挥层次重叠,又可解决跨战区、军兵种、地区保障的问题。

(二)二级战役后勤指挥机构

根据我军登陆战役作战和保障力量区分、编组的可能,通常可设如下二级战役后勤指挥机构:

1、后方防卫指挥部。高技术条件下登陆,敌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技术装备, 对我实施一定规模的先制作战,战役后方对敌斗争的任务艰巨繁重了。因此, 必须建立战役后方防卫指挥部,隶属于“联指后勤部”,统一指挥后方防卫工作。登陆战役,后方地域内部署的单位多,任务各异,不易按建制组织设防;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各省、市都具有一定的防卫力量与设施,需要对其集中指挥;后方防卫任务重,如果依靠登陆战役“联指司令部”直接指挥防卫作战,势必牵扯战役指挥员过多的精力。因此,建立隶属于“联指后勤部” 的后方防卫指挥部是合理的、可行的。后方防卫指挥部,通常由“联指后勤部”有关部门、各省军区、警备区、地方党政部门以及合成军配属的防卫力量指挥员组成,由“联指后勤部”一名副部长负责指挥。还可划区下设若干个后方防卫指挥所,统一负责本区域内防卫的组织指挥。

2、后勤动员和支前指挥部。为便于组织协调战时动员和支前工作,发挥军民整体保障力量,必须建立后勤动员和支前指挥部,受国防动员委员会(根据作战需要可能成立)和“联指后勤部”双重领导。后勤动员和支前指挥部, 通常由战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有关业务部门和战区内各省、直辖市的国防动员委员会领导组成,负责对后勤保障所需要的兵员、民船、飞机,车辆、油料、医疗救护力量、军需物资的动员、征用、筹措等工作。

3、交通运输指挥部。高技术条件下登陆作战,交通运输尤为重要,庞大的运力及其构成的多面性,运输方式结合与转换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建立统一指挥诸军兵种运力与地方运力、有权威的交通运输指挥部。应以战区后勤司令部、交通运输部,海、空军交通运输部门为主,吸收各省、直辖市的交通战备办公室领导参加,组成军民统一指挥、陆水空综合运用、运修防三者紧密结合的交通运输指挥部。交通运输指挥部隶属于“联指后勤部”,这有利于统一指挥调度战役交通运输力量,规定战役范围内的海运、空运等组织的职责,协调各战役方向之间的陆上运输,统一动员和分配地方交通运输力量;也有利于理顺军兵种之间、战区之间及省市交通运输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

4、上船地区指挥部。按照以往的做法,上船地区指挥部隶属登陆战役联合指挥部,并由合成军指挥员统一组织实施。我认为,上船地区指挥部,应该隶属于“联指后勤部”。其理由:一是上船地区的主要工作,如,船只的调度、组织装载、组织医疗和物资保障等,都属于后方勤务性质。且上船地

区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平时就要立足于登陆作战需要,完善陆上交通、海上航保、港口码头、后方补给点、防御工事等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后勤战场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二是一个上船地区通常要有两个以上集团军先后使用,在组织上船时,需要依靠集团军指挥员协助指挥。但由于要考虑两个以上登陆集团的相互衔接以及陆、海军力量和地方民用船只的相互配合,由陆军或海军指挥员独立指挥都不适合,必须在更高层次的统一组织计划下, 协调登陆作战集团和海上输送集团共同完成上船组织指挥;三是登陆兵上船装载的组织工作十分复杂,如果由登陆作战集团组织上船与装载,一方面会牵涉合成军指挥员过多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其对上船地区诸多因素掌握的程度有限,要实现“隐蔽、迅速、准时、安全”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上船地区指挥部,通常由沿海省军区、战区后勤部派出的航务军代处、地方党政机关、各港务局、联合登陆集团和海上输送集团等派员共同组成,由省军区牵头具体组织实施。

5、登陆基地指挥部。根据高技术条件下登陆战役的可能规模和战法,通常一个战役登陆方向上,需要开设一个登陆基地,整个战役范围内可能开设2—4 个战役登陆基地,负责保障登陆兵巩固扩大登陆场和后续梯队、物资上

陆,同时对登陆部队实施全面的后勤保障。根据总参 1982 年版《登陆战役》教材,登陆基地通常由合成指挥员负责指挥。我认为,从登陆基地的力量构成和任务性质看,它属于后勤范畴。登陆基地组织结构比较复杂,有陆军的地面防御、防空、工程兵、防化、通信、陆上交通调整勤务、装卸勤务等部队,海军的观察通信、航海气象保障、防险救生及码头浮标管理、舰船抢修等保障分队,在主要方向的登陆基地内,通常还有一个先遣分部,包括若干个野战兵站、野战医院、汽车团以及后方工程、通信、修理等分队组成。由此可见,登陆基地的主要工作和力量构成,属于后方勤务性质。因此,登陆基地指挥部应隶属于“联指后勤部”。登陆基地指挥部的组成,应以陆军后勤为主,海军后勤指挥员参加。主要方向的登陆基地指挥部,通常可由“联指后勤部”派出的前指组成;其它方向的登陆基地,通常由集团军后勤部派出力量组成。

6、登陆作战集团。海军、空军作战集团,战役战术导弹突击集团,空降作战集团后勤指挥部等,由相应的后勤首长机关组成。

(三)战役后勤指挥关系

合理地确定战役后勤指挥关系,是决定指挥机构能否顺利实施指挥的关键。要确保后勤指挥顺畅,提高指挥效益,必须按照“明确、直接、简明” 的要求,规范各级指挥关系。根据未来我军登陆战役后勤机构的编成,指挥关系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