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善体系,形成战役后勤整体保障能力
集中优势,以劣胜优,是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具有我军特色的战略战术原则。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军后勤保障能力和保障手段虽然处于以低对高、以弱对强的劣势,但只要我们合理使用现有保障力资源,则可形成“攥紧成拳,伸开成剑”之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使用战役后勤力量,优化组合,建立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需要的战役后勤保障体系,形成整体保障力量。
一是完善建制保障体系,使一线部队成为“一线保障部”。建制保障是部队作战的一个最基本、最直接的保障力量。目前,我军作战部队建制后勤保障能力普遍较弱,主要表现在:部队作战物资少、不配套,后勤装备十分落后,步兵连队饮食保障多数还是“一根扁担、两个筐”和“埋锅做饭”的传统方式。担负战役作战任务的集团军,后勤没有独立形成保障实体,不能根据作战任务和作战变化,组织及时有效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强作战部队自身保障体系的建设。首先,应加强建制保障力量,扩大战勤比,尤其应增加技术保障人员的比重,形成相对独立的建制保障优势。其次,要加大作战部队物资携运行的比重和调整作战物资品种。物资保障,应重点加大弹药(重点是高射武器弹、压制武器弹)和油料供应的比重,渡海登陆作战,淡水供应列入重要物资供应范畴。部队给养保障,要改变埋锅做饭的保障方式,重点研制发展无焰加热配套餐系统;战救药材,要减少战常材,加大救治复合伤所需药品的比重等。再是,要解决“一腿长、一腿短”的问题,使后勤装
备与作战装备同步发展,把一线作战部队后勤真正建设成为“车轮上的后勤”。根据渡海登陆战役的需要,部队还应装备适应多种军事功能需要的海上输送、保障的后勤系列船只和流动方仓系列。此外,还要适应高技术装备技术密集的特点,建立完善作战装备与后勤装备的两大技术保障系统,以提高作战部队后勤系统的自身保障能力。
二是建立应急保障体系,使其成为战役后勤保障的“拳头”。我认为, 加强后勤应急保障部、分队建设,必须使其形成“四种能力”,(1)应急反应能力。做到先期准备、先期机动、先期展开、先期保障。(2)快速机动能力。做到能分能合、能进能出、能近能远的灵活保障。
(3)独立保障能力。做到保障要素齐全、功能配套、手段先进。(4) 野战生存能力。做到防打兼备、供防一体,保存自己、保障部队。为适应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后勤应急保障需要,我们应确立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建立后勤应急机动保障力量的基本思路。所谓全方位,即各战区、各军兵种都要建立应急保障力量。局部战争虽然主要是发生在一些重要方向和敏感地区,但由于高技术武器、高技术手段的使用,其高技术强敌也有可能在我意想不到的方向和地区实施全方位、大纵深的突袭。鉴此,我们除了在重要方向上的战区加强应急机动保障力量建设外,一些次要方向的战区也应同样加强这一力量建设,其规模可视情区别。所谓多层次,即根据作战保障任务需要,建立综合性应急保障力量(保障旅、兵站)、专业性应急机动力量
(应急机动医院、后勤值班部队、抢救、抢修分队)和重点部队后勤(值班、特警、兵种、海防部队)。所谓有重点,即在主要作战方向的战区建立应急保障旅,做到规模适度、机构精干、装备先进、要素齐全、供防兼备。当前应急保障旅的建设,应由过去的“预编预任”向“实编实任”的阶段发展, 以真正形成各层次相呼应、相互补的应急保障能力。
三是加强战略支援保障体系,使其成为支援战役后勤保障的后盾。高技术局部战争尽管作战时间短促,但保障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加强战略支援力量,是提高战役后勤保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重要前提。战略支援,不仅要从物资上给予超越补给,而且更要从技术保障力量上给予重点支援。并对重要方向的战区作战行动,实施三军立体支援保障,增强重要战役方向上的整体保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