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采取的主要举措

实施战区后勤阿状部署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力量综合、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网络顺畅的划区保障体系,实现保障有力。确立“整体联动”的新模式,将是实施战区后勤网状部署的新举措。

“整体联动式”的网状部署,就是从国家大后勤和战略全局出发,按照战役布势和保障任务要求,本着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并具有开放性的思想, 合理划分保障区,优组不同来源、不同性质和不同隶属关系的保障力量,精选多维交通运输线路,纵横接轨,尾首呼应,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立体保障网,使划区后勤力量快速高效、连续不断、强劲有力地保障军团(部队)在全纵深、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实施整体作战。根据这一构想,从网状部署组成的主要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1、增强保障纵深

高技术在局部战争中广泛运用,战役直接交战地区虽然不大,却涉及的作战空间越来越大,涉及的打击目标纵深越来越远。战役空间的变化,对保障区的纵深带来深刻影响,必须在沿用按方向划分保障区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扩展其内涵,使划区的空间范围随着战役纵深的扩大而扩大,增强网状部署的适应性。为此,在按方向划分保障区的纵向上,由过去分为一线(前

方)保障区、二线(后方)保障区扩展到三线保障区,其中二线保障区为核心保障区域。一线保障区和二线保障区共部署一个超常编成的后勤分部,以其部分力量展开于一线保障区,负责对一线作战集团实施保障;以其大部力量展开于二线保障区,重点保障纵深作战部队,负责支援一线保障区,井对配置在战区后方的战役预备队、二线空军、导弹部队和其它军兵种部队实施保障;三线保障区主要部署较强的机动保障力量和待用保障力量,以及战略后勤前出支援的保障力量,既对配置在纵深的待战部队、跨区机动作战部队实施保障,又作为战略战役威慑力量的构成部分。

2、加大机动保障力量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役,将以快速机动和机动作战作为战役的主要行动,后勤机动保障日益增多。在广泛实施机动作战的影响下,划区保障的流向多、距离远、散面大,必须改变以静为主的传统力量结构,在划区保障空间内加大机动保障力量比重和有利于机动的条件成份,增强网络的动态性,使全网保持弹性活力,因此,首先,要完善机动保障力量的总体构成, 部署不同类型的机动保障力量,以利于动。按照划区保障任务需要,既要部署有保障地面机动作战的机动保障力量,又要部署有保障空中和海上机动作战的机动保障力量,形成陆、海、空三军机动支援保障体系。其次。要改善静态力量的内部构成,提高其机动能力,适应于动。主要对部署在纵深的固定基地和其它基点力量,根据其前出支援位置和任务变化的需要,编配较多的汽车运输部(分)队,增配必要的以运输直升机为主体的空运力量,随时用于开设物资供应、医疗救护、装备修理中转站,以及组成伴随保障队、跟进保障队等多种小型机动保障群体,弥补机动保障力量的不足。特别是对一线野战兵站,应配有较强的机动装备,使其随着兵站线的变化调整,进行机动应变保障。第三,要部署有跨区实施支援的机动保障力量,增强于动。一般在便于跨越本战区内的保障区域和跨越战区的适当位置,部署具有不同支援保障能力的综合机动保障力量和专业机动保障力量,随时准备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机动,为形成本战区、友邻战区的局部网络优势,创造条件。

3、建立多维立体保障网络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役,陆海军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战役行动将在陆海空多维立体空间进行,对保障网络的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改变过去以保障地面作战为主,只重视平面保障网络连接的状况。因此,除进一步充分利用地区铁、公、水、管等多条纵横交通运输线,搞好地面保障网络连接,改善其设施,增强其密度,提高其通行能力,扩大其空间,加强其防护措施外,重点应加强与空军场站、海军基地以及地方民航、海运部门的密切联系,建立空中和海上运输线,搞好陆地与空中、陆地与海上网络的连接, 使划区保障网络从地面向空中和海上延伸,形成多维立体保障网络,适应对多维战场实施支援保障需要。

4、灵活多样编组后勤力量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役,因多种原因所致,战役作战规模和投入作战力量的构成情况不定,加之各战役方向的战场容量不一,自然地理环境和战场的后勤建设情况差异较大,保障规模、保障需求多种多样,地方可供后勤动员使用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情况也不相同,战区后勤力量编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另外,战役作战纵深与大战相比,可以说相对延长,后勤保障纵深随之增大,前后距离拉远,但因依托纵深基地的位置有关,后方供应线有长

有短,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灵活编组。为适应这些情况的需要,增强网络的灵活性,必须改变以往模式化的编组形式,战区后勤力量编组,一般可编为区域保障集团、机动保障集团、作战集团后勤,其中区域保障集团是实施划区保障的主体。在区域保障集团中,通常以战役方向后勤分部为主,与军兵种后勤的力量、战略后勤加强的力量、友邻战区支援的力量、地方动员的力量相结合,编成基地兵站、野战兵站、不同军兵种和不同类型的应急机动保障部队和特种保障机构。有的视需要可编组前进基地(中间基地)、野战分站和转运站等机构。在机动保障集团中,主要以纵深后勤分部和海、空军与二炮的纵深后勤力量,采取“部队化”的编组形式,编组若干个综合保障旅(团)。作战集团后勤,主要是陆军集团军和海、空军与二炮的作战部队后勤,根据各自情况进行灵活编组。在这些编组的单位中,为适应网络的调整变化,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方式,力量可大可小,机构可多可少。

5、相对均衡有重点地配置后勤力量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役在广阔空间进行,作战重点经常变化,加之敌对后方目标的打击破坏手段越来越多,使网上后勤力量的安全程度与任务完成,都有重要影响。进行后勤配置,必须从过去为了实施由前到后逐次保障军团(部队)作战的配宣方式中摆脱出来,在有利于重点保障主要作战方向、作战地区的前提下,尽量将后勤力量相对均衡地配置在整个网络的适当位置,形成多层次、多方向、多地区、有重点的广延格局,为采取基点幅射保障、横向支援和必要的逆向保障方式,创造有利的空间条件。因此,对半动力量的配置,主要根据保障任务、兵站运输线的开设情况,结合地形和战场后勤防护设施条件,在纵向空间和横向空间上疏开,在“盲区”空间上填空;对固定力量的配置,主要扩大其配置地域的地幅,让其内部力量的配置有较大的分散度。

6、加强纵横衔接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役,物资供应、医疗救护、装备修理、前送后送运输等任务,比一般条件下的战役量大。加之许多作战力量将打破常规组合方式,从跨军种、跨战区、跨区域、跨建制的较大范围内选调精良,组成精锐之师与敌交战,不仅增多了后勤保障对象,而且加大了高科技含量的物资信供应量。在这些情况下,作为划区网状部署,其功能发生新的变化,决不能象过去主要着眼于战区独立保障,自成保障体系的模式进行构建,而必须按照整体联动模式,搞好外部支援、内部协调、上下结合、共同组成划区网络的部署格局,加强网络的纵横衔接,使之成为“外引内联”的开放状态。对上,要加强与战略后勤的衔接。主要根据战略后勤实施支援的基地、前出的保障机构、靠前配置的物资仓库和后方医院位置,在便于衔接的方向和地区,部署战区后勤相关力量,以便及时接受上级后勤的综合支援或单项支援。对内,要加强划区内的军兵种后勤衔接。主要按照战时战役保障体制要求, 统一部署军兵种后勤力量,合理区分军兵种后勤保障任务,形成相互协调的整体保障网络,以便进行整体保障行动。对下,要加强与战术后勤的衔接。主要根据下级后勤的配置位置,预计保障网络战时可能前伸的地区,通过适当加强浅近纵深力量,在有利于构成保障环节的方向或地区部署不同类型的保障点和有一定规模的群体保障力量。对外,要加强与地方支前网点和相邻战区保障网络的衔接。主要从配置保障机构,建立兵站运输线,进行紧密衔接,使军民整体保障、战区后勤间的双向支援,具有良好的条件。